其实,除了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障型产品,高分红型寿险近来大热,吸引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但看似“划算”的保险产品,却隐藏了很大风险。银联和外汇局此次明确,境内发行的银联卡仅可用于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不能购买具有资本项目投资性质的人寿险;即使是购买常规保险,单笔交易金额也不得超过等值5000美元。
香港无法刷银联缴保费?
上周五晚间,香港保险圈不消停。有媒体报道称,受此消息影响,大批客户从深圳连夜赴港刷卡投保,过了午夜12点,验证中心手持等候号码的客户超过了两百位。
面对市场波动,银联国际当日晚间对此做出回应称,“我们并未停止境外保险类商户的银联卡支付服务。按照监管政策要求,境内发行的银联卡仅可进行个人旅游、消费类支付,不得用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因此,银联卡仅可用于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不能购买具有资本项目投资性质的人寿险。”
该回应被业界认为间接证实了此前的传言。记者梳理发现,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银行外币卡管理的通知》,境内银行卡在境外使用的商户类别分为完全禁止、金额限制和完全放开三类。其中,涉及保险销售、承销和保险费的相关类别属于金额限制类。
对此外管局表示,“保险类商户既有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也有具有资本项目投资性质的人寿险。考虑到境内持卡人在境外旅游或商务交往时,有购买小额保险的需求,外管局将保险类商户设为金额限制类,持卡人在此类商户单笔交易金额不得超过等值5000美元。”
次日凌晨,银联国际回应表示,银联于近日发布《境外保险类商户受理境内银联卡合规指引》,明确“境内居民在境外购买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可使用银联卡支付,其他保险项目严禁使用银联卡支付”;同时,对外汇政策规定的“境外保险类商户单笔交易不超过等值5000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币的消费金额限制”要严格落实。
受此消息影响,香港最大保险公司——英国保诚在伦敦股价一度跌近2%。
多为非法诱导兜售
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成为一股热潮。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最新公布数据,2016年上半年内地客户赴香港投保保费高速增长,达到创纪录的301亿港元,占个人业务的总新造保单保费的36.9%,接近2015年全年的316亿港元。
“保费低、保障高、理赔宽松”是赴港投保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因素,购买最多的即是储蓄分红险、重疾险以及医疗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赴港购险中“大额保单”纷纷涌现,即保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保单,主要是寿险,大部分年化红利在4%左右,收益高,还可以多币种配置。
实际上,这些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是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的项目,本身就存在政策风险。
“赴港买保险可送免费香港游”“来香港买美元保单吧”……在网上搜索“香港保险”,能找到很多香港保险代理的公众号或咨询平台,对香港保险片面夸大、扬长避短。
监管机构的调查显示,除了部分消费者自主购买外,更多的是一些理财、咨询机构非法诱导兜售香港保险,以获取香港保险公司给的高佣金。
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
赴港买保险,也不是很“保险”。曾有媒体报道过内地消费者在香港购买某保险公司的重疾险未获赔付的事情。
“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因香港与内地保险业务在适用法律、监管政策以及保险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保监会就曾对赴港购买保险进行风险提示。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与内地相比,香港法律诉讼费用较高,可能面临较高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除了法律诉讼之外,投保人也可选择向香港的保险索偿投诉局投诉与理赔索偿有关的纠纷,但该局目前可裁决的赔偿上限是100万港币,大额保单的赔偿纠纷无法通过该局裁决处理。此外,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今年5月,保监会曾要求各地保监局查处非法在境内销售境外保单的行为;香港保险业监理处也表示加强对内地投保人的保障措施,将加强对保险公司是否遵守反洗钱规定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