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报告 » 正文

李克强: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要总体改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3  浏览次数:978
核心提示:
 

李克强: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要总体改善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报告把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作为2016年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强调“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详细]

俞正声:围绕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开展调研议政

紧扣“十三五”规划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议题。2016年全国政协将围绕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切口小、专业性强、接地气的具体问题,选取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和土壤污染防治、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要问题为“十三五”开局起步建言献策;围绕加强城市规划工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保护与利用等课题进一步提高民主监督实效。 [详细]

五年规划开局之年的全国两会,因为要为未来发展定调,每次都尤为引人关注。从已有的信息判断,绿色将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两会热词,也将成为整个“十三五”发展的总基调、主色调。

发展,从来都是有“颜色”的。我们之前常听到的,有灰色发展、黑色发展、褐色发展。这些表述,虽各有侧重,却也有共同指向——高污染、高消耗,重发展、轻保护。今天,我们正致力于赋予发展另一种颜色——绿色。

这是一场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经济新常态下,真正将之付诸实践,必须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打破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惯性,改变经济腿长、环境腿短的状况,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共生。

这是一次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绿色转型,将是今后很长时期的战略任务。适应这一要求,规模不能一味求大,速度不能一味求快,结构不能一味偏重。一个基本的要求在于,发展不能再靠拼环境、拼资源,而要留足生态空间,厚植发展优势。

从以往的实践经验判断,变革和转型往往不会一帆风顺。这之中,有的是传统发展理念的惯性使然,有的则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使然;有的是不愿变、不愿转,有的则是不会变、不会转;有的是没有充分意识到巨大的外部压力,有的则是尚未积聚起强大的内生动力。

观大势,方能明大局、成大业。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绿色发展事关大局、大业,容不得在发展路径问题上有“摇摆”心态,容不得在转型发展实践中有“拉锯”行为。

当下,推动绿色发展,核心是形成内生动力机制,关键是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履行环保职责,把绿色发展转化为地方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执政观、政绩观和实践观,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并落实到各项工作部署中。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今后也将成为发展的主色。围绕绿色发展,我们期待两会代表委员多建真言,多谋良策,多出实招。【详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成为其中重要内容。

与“十二五”相比, “十三五”在主要目标任务中取消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而是对环境质量改善,特别是公众十分关心的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这种变化体现了当前我国环保工作思路的转变,即要将改善环境质量这个核心贯穿到环保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强调环境质量改善,这是基于我国当前环境形势的科学认识,是对我国四十多年环境保护实践的总结与深化,意味着环境治理成果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环境质量改善成为检验环保工作的重要标准。

从强调“总量”到强调“质量”,不只是提法上的一字之变,更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思路的转变,环境管理方式方法的转变。

当前,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制定环境管理制度,推动环保领域改革;确定污染治理思路,规范环境保护各项行为;要以群众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为突破点、优先项,持续治理雾霾之患,解决水污染之忧,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五年目标既定,工作方向已明。我们要坚定信心、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团结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建天蓝、 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在参加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划定生态红线,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五大发展理念,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代表团的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的坚定决心。

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不是不发展或是限制发展,而是要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不能脱离自身的历史、现实、基础和优势,又要看清大趋势、大方向,明确未来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

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是一项重要举措。此外,更要从源头着手,落实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从整体上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各地必须认识到,划定生态红线、保护绿水青山、预留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最大的发展、最好的发展。是盯着眼前“摘果子”,还是放眼未来“栽大树”,这时刻考验着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观和执政能力。 【详细

3月7日,李克强总理参加福建代表团全体会议。听到代表介绍武夷山区把原来的污染行业升级为农产品、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他说:“这些都是我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的新经济。”

新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是首次。按照总理的解释,新经济包含两大股力量,一是利用‘互联网+’、‘双创’等培育新动能,二是要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对于增强这两股力量,环保都大有可为。

对于环保在培育新动能中的作用,通过近年来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各地已经深有体会,认识上较统一。“十三五”时期,环保产业势头向好、潜力巨大,很多地方致力于将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

但坦率地说,在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方面,一些地方并没有用足用好环保抓手。有的认识上存在顾虑、瞻前顾后,有的推进上不主动、左顾右盼。更有甚者,将环境保护视为经济下行的诱因,本末倒置。

归结起来,这些顾虑背后,主要是担心会影响到发展,尤其是在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究其根本,是在发展与保护关系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在当前和长远利益权衡上存在短视。

在国家强调发展新经济的背景下,以往那种环境保护影响经济发展的单向思维必须改变,否则很难处理好“长痛”和“短痛”的关系。粗放式发展总有一天会被历史淘汰,与其被动淘汰,不如积极应对。

在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方面,环境保护大有作为、大有可为。与其他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相比,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刚性更强,有的还具有强制性,不合法就得改,不合规就得变。

环保抓手抓得牢,传统动能也能焕发新活力。对新上项目,环境法规和标准就是门槛,就是硬杠杠,不符合就不能上。对已有项目,环境法规和标准就是尺子,哪些产能落后,哪些工艺落伍,哪些需要改造升级,一目了然。

可以说,对于未来竞争来说,谁能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把生态环保培育成新的发展优势,谁就能在发展新经济上占得先手,就能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赢得先机。【详细

今年两会以来,多位地方党政“一把手”将话题、关注点放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且谈得更多、谈得更透、谈得更专业。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提出,自行加压,重拳治理大气污染;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强调,绿色是宁夏发展的永恒主题;山西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坦言,要顶住压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可以看到,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头脑中。

改善环境质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责任尤为重要。在各地行政区域中,党政“一把手”处于领导核心,是地方解决各项问题的总舵手、总协调。环保工作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等众多领域。企业要生存、经济要发展、群众要生活,连带问题广泛,牵扯利益复杂,解决这样的问题,尤其需要“一把手”在更高的层面统筹,以更大的力度部署。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到中组部提出“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再到去年《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文件的密集出台,推进环保“党政同责”的制度安排正日渐完善,有力地推进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的强化和落实。

在实践层面上,从福建党政“一把手”共签环保责任状,到内蒙古印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探索环保“党政同责”;从地方党委书记亲自部署环保工作、亲力抓环保工作,到上级政府约谈、督查环保不力的下一级政府,环保“党政同责”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小康全面与否,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环保“党政同责”还将继续释放动能,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详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9日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关注民生不仅要保就业、增收入,还要推动环保,保障人民健康。健康也是生产力。

当前,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仍有“重经济、轻环保”的惯性思维,片面关注就业、增收等显绩,却忽视了环保等潜绩,造成“经济腿长、环保腿短”。“开宝马,喝污水”就是对这种发展方式的深刻讽刺。

从总理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发展、收入增加是民生,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同样是民生,甚至是更重要的民生。因为健康是1,其他的是跟在后面的零,失去1,后面有多少零都没有意义。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准确地说,健康的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就难以发挥。

发展经济是发展生产力,推动环保、保障人民健康,同样是发展生产力,但这并不是简单地从数量上提升生产力,而是从质量上优化生产力、保障生产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十三五”时期,我国提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环境保护工作,优先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问题,其重要目的之一也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基础。新的五年规划已经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期。改善环境质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从“健康也是生产力”的认识高度,创新环保工作方式方法,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真正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这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分内之责。【详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是关键。今年全国两会上,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如何补齐生态环境这块“短板”,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而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却指出,大生态是贵州的三大“长板”之一,要通过厚植生态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色创造红利。

补足短板,做强长板,是发展的“组合拳”,也是做好工作的辩证法。在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把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起来,为发展预留空间,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中,发展的优势、“长板”意味着资源、区位、交通,但当资源环境越来越紧迫,交通发展越来越密集,寻求优质、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共识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最大的竞争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尝到生态“甜头”。

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必须要把保护优先放在首位。已经有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中,治理成本远远超过当初创造的财富。相较于治理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现有良好生态环境更具成本优势。有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为消灭滇池流域劣Ⅴ类水质,各级财政投入高达约171亿元。与滇池艰难、曲折的治污历程相比,洱海的保护工作可谓事半功倍,长期以来卓有成效的保护使洱海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情况最好的淡水湖泊之一。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规划环评、推进生态补偿,一些兼顾环境保护好和差两头、坚持保护优先的举措已在各地绿色发展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强发展的生态“长板”,正在成为提高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方向。【详细

有媒体日前梳理了2013年3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两会团组参加审议和讨论的报道,归纳了总书记“两会时间”的五个高频词,“生态”正是其中之一。

从2013年的“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到今年的“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每年两会期间,总书记都会发表关于生态环保的讲话,体现了对生态环保一以贯之的重视和关注。

细细推敲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生态环保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的语气越来越强烈、态度越来越坚定、观点越来越鲜明、内涵越来越丰富、要求越来越明确。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随着全面小康目标的逐渐临近,完成补齐生态环境这一短板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国生态环保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但由于历史积累的环境问题较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一些地方对生态环保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加强生态环保的紧迫性认识还有差距。一些领导干部对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有了一定认识,但对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治理要投入更长时间、付出更大代价认识不足。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对加强生态环保紧迫性的认识,慢不得也等不得。

“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目标和要求,我们应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打好补齐环保短板攻坚战,为实现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目标而不懈努力。【详细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