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话一:如何推动形成新媒体时代的环境共治?
|
|
◆中国环境报社副社长 陈廷榔:要实现环境共治,前提条件是什么?
|
自然之友总干事 张伯驹:实现环境共治,有3个方面必须特别重视。首先,要有整体的公共政策框架。之前,国家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非常多,但是很多环境问题没法有效解决。有时候法出多门,不同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此外,可能有一些法条非常好,但是难以落实,因为需要不同的部门共同来做。第二,环境保护是利益的博弈,博弈中有非常多元的参与主体。第三,环境治理和多元共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各方怎么看待环境保护的目标,怎么看待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涉及到对环境治理和管理前瞻性的考量。【详细】 |
|
◆陈廷榔:政府和环保部门要推动环境共治,应发挥什么作用? |
甘肃省环保厅副厅长 孙玉龙:新媒体时代的环境共治是一个新的话题,也是今后社会治理的方向性问题。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要求,这不仅是环保部门,也是国家各相关部门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政府职能转变和思想作风转变的成果决定了我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在转型过程当中,面对新的要求,政府转型的快与慢、节奏的吻合与不吻合,都直接作用于社会各层面。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转型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对此要有一个足够清晰的认识。【详细】 |
◆ 陈廷榔:怎样建立一个政府、企业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共治机制? |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副院长 郭晓科:我认为,环保系统在社会共治、公众参与方面在全国各部门、各行业中应该是走在前面的。社会共治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而且是今天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共同决策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跨越空间、时间极度缩减的平台,同时带来了很多危机。网络舆论不等于社会舆论,网意不等于民意。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发生在一些领域的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所以要提高治理能力。【详细】 |
◆ 陈廷榔:如何把一个置疑者、批评者甚至反对者变成同盟军,至少是与我们有共鸣? |
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副主任 何万军:作为环保部门的宣传职能部门,开展环保宣传、动员引导公众参与环保是我们的职能所在。首先,建立平台开展环保宣传。我们目前有10个子平台,构成网络新媒体矩阵。各区也相应建起了网站、微博、微信。通过这些平台,可以把我们的声音、工作、政策措施等解读出去。只有建立了平台,才能更好地传播、监督和开展科普宣传。第二,借鉴中央厨房模式,强化媒体平台内容生产,特别是原创内容生产,开展全媒体传播。【详细】 |
◆ 陈廷榔:如何利用好新媒体,使之推动环境共治? |
新浪网政府事业部副总经理 张跃颖:新浪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多媒体平台传播。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整个社会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最重要的变化在于获取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变得多元化。以前是记者采集信息,现在在座的每一位,以及每一位有手机的网友都有生产新闻信息的能力。作为平台方媒体,我们一直关注政府新媒体的应用和创新。政府的新媒体工作步伐近两年加快了,环保系统的也在快速发展,在新浪微博客户端共有1000多个账号。这1000多个账号就是环保工作的矩阵。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媒体进行信息公开,与网民互动交流,形成更好的共治舆论环境。【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