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门居家服务后,长期卧床的老人情况得到改善。
“未富先老”,是困扰中国老人的难题。由于高昂的入住费用,将不少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拦在了养老院门外。根据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本市力争经过3至5年时间,基本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上周,记者在对多家养老驿站、养老照料中心以及医养结合试点走访时发现,老人们在这里能够接受高质量的照料服务,而且平均收费水平要低于同等条件的养老院。在这个体系中,“未富先老”的矛盾则有望得到缓解。
养老驿站
家属有时间忙自己的事了
在海淀区罗庄西里的一座居民楼里,“藏”着一个养老驿站。记者走进这里时,老人们正在护理员的引领下打着拍子唱着老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拉起了小提琴,仿佛他们又回到了年轻的岁月。
其实,这里的老人都是失智、半失智的老人。之前在家里住时,几乎每个老人都让家人忧心忡忡。住在这里的一位老爷子,老伴下楼去买菜,也就5分钟的工夫,老人居然打开了燃气灶,差点把房子点了。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平时由女儿照顾。可女儿也60多岁了,还要照顾小孙子,根本忙不过来。工作人员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些老人都是家里照顾不了才送到养老驿站来的,我们解决的就是家属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家养老驿站的运营方,乐老汇养老服务公司主管范雅慧介绍,他们通过开办在社区里或者是社区居民单元楼里的小型、功能性的养老驿站,为老人提供方便便捷的养老服务,他们还专门设置了失智专区,对失智老年人进行集中化的专业照护服务。
建在社区里,是养老驿站的最大优势之一。这家养老驿站位于居民楼的一楼,是由两套房子打通的。而且,房间格局基本没动,还是原来的厅室格局,就像普通的住户家里一样。范雅慧介绍,他们努力打造的正是一个家庭的氛围,就连每个老人的床头,都摆放有毛绒玩具,让老人们倍感温馨。范雅慧说,这里的老人大多居住在周边社区,老人们对环境不会太陌生,很容易就能适应养老驿站的环境。曾经就有一位老人,过年时,子女们把老人接回家,结果老人在家里待了俩钟头,就嚷嚷着要回养老驿站。
失智老人住在家里,往往因为子女比较忙而得不到良好的照顾,而在养老驿站,老人都是由专业的护理员照顾,让老人们在得到良好照顾的同时,身心也比较愉悦。工作人员介绍,最可喜的是,老人们住进养老驿站后,身体状态、精神状态都有了一定的改善。
一位老人的家属告诉记者,养老驿站解决了失智老人无人照护、照护难的大问题,解放了子女,也解放了老人的另一半。以往,家里有两个保姆都未必能把老人照顾好,现在老人住进了养老驿站,他们的压力大大减轻,也能够有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了。
照料中心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院式照顾
根据相关规定,养老驿站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养老机构。养老驿站是家庭与养老照料中心的中转站,只是一个提供老年人短暂照料服务的地方,最长只能居住两周。超过两周,老人可以转到社区里的养老照料中心。
在西城区百万庄小区的展览路街道养老照料中心,87岁的杨大爷对这里的生活非常满意。“我最满意的就是离家近,想回家办点事儿,三分钟就到了。我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杨大爷和老伴在这家养老照料中心住了一年多,各个方面没有不合他意的。虽然因为床位、房间有限,老两口没有住在同一个房间,但他表示了很大的理解。
虽然只是街道的养老照料中心,床位也只有23个,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的设施并不比养老院的差。展览路街道一共22个社区,照料中心能够辐射到其中的10个。养老照料中心主管董丽云介绍,他们不光设置了防滑地板、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就连床也是从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购买的。比养老驿站功能更强大的是,照料中心除了开展全托照料外,还能够为附近社区的老人提供按需制定的特色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如入户护理服务,助医、助餐、助洁、助浴等。
说到这里的服务,杨大爷感受特别深。杨大爷是回民,刚来照料中心时比较担心吃饭问题。让他惊喜的是,这里的厨师非常负责任,专门问了他的饮食习惯,让他的心放到了肚子里。“隔壁有一位老人,孩子都在美国,每周一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帮他打越洋电话,服务很到位。”
说起养老,杨大爷有自己的观点。他说,养老不是把老年人都供起来,而是家属做不到的事情,养老机构可以做到。他说,在照料中心,365天都有人值班,就连亲生子女都做不到这一点。而且,他住的是三人间,有的老人吃喝拉撒都要在房间里解决,但房间里却没有一丝异味。“这就说明工作人员做到位了。”更让人惊讶的是,住在这里的费用,要比相同条件的养老院收费低了许多。
原来,展览路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是一家公办民营的养老照料中心,是由街道整建、出资建设施,民营企业负责运营。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得企业可以专心做服务。运营这家养老照料中心的惠佳丰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机构护理员服务、医辅保障服务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张磊介绍,目前养老护理员尚缺乏行业标准,但他们创建了专门的培训学校,并取得了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专业培训证书,每个护理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有的员工还参加了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而且护理员还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可以在助医服务中更好地照顾老人。
医养结合
“三不”老人也能有生活质量
位于南三环边上的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是丰台区第一家“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院,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老年社会工作五位一体,服务周边15万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曾称赞他们把养老院里的床和老人家里的床连了起来。为何这家坐落于居民楼内的养老照护中心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养老和医疗,是老年人的两大需求。于是“医养结合”就成了能够同时解决老年人这两方面需求的一种方式。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负责人施颖秀介绍,他们最早是在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住在这里的老人都是“家中不能养,医院长期占床不能住,普通养老院不敢收”的“三不”老人。
施颖秀介绍,中心有28名医护人员,以全科、中医、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等功能突出医疗服务特色。他们的“医养结合”,是和三甲医院的资源相结合,老人入住还会有健康评估、定期体检,并定期请大医院的医生为老人会诊。
子女不在身边的社区老人如何照顾,一直是困扰社会的一个问题。施颖秀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结果骨盆骨折起不来了。当老人的儿子叫来开锁公司把门打开时,却发现老人在地板上躺了三天,已经奄奄一息。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通过智能助医服务,使这个难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他们为社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在7个社区设立了健康助医的网点。在他们的智能助医系统中,已经建立了近2000名社区老人的健康档案,并有将近400名老人已经申领了免费的身份卡,有的老人甚至在家中安装了自助终端,可以将数据随时上传。当发现数据异常时,系统就会发出警报,社区医生便会打电话提醒或是上门出诊。根据这套系统,他们已经有了成功抢救老人的案例。
施颖秀介绍,通过信息化的管理,他们将远程病历系统、远程心电监护系统、远程监控视频系统充分整合,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协助老人家属将老人迅速进行双向转诊,使老人的疾病得到最快速度的诊治。
居家服务
老年人负担有望减轻
朝阳区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毗邻恭和苑养老院,前身是养老院的医务室,是北京市首家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除了服务住在恭和苑的近300位老人,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还有周边10万余名社区居民。这10万余名社区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1万人。
周边老年人口多,这就对居家医疗服务提出了需求。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开设有全科、内科、外科、康复科等12个科室,医护人员有60多名,为开展上门居家服务提供了基础。据负责人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医保单位,不但看病可以用医保卡,居家服务也可以使用医保卡。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减轻了老年人的负担。
“我们的目的是在社区里解决大部分老人的需求,同时又能保证机构养老的标准。”负责人介绍,他们针对每个老人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医养护理服务方案,派出去进行上门服务的人员则统一执行养老院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服务内容以及产生的耗材可以走医保,但是医护人员的上门费用仍要老年人自己负担。据了解,目前申请居家服务的都是卧床不起的老人,中心负责人呼吁,这部分费用也应该纳入到医保中,让老年人少负担一点儿。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目前医养结合试点的方向就是要将上门居家服务纳入到医保,明确哪些医疗服务可以纳入居家服务,明确哪些医疗服务可以由医保支付。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后,未来,老年人的养老负担将得到减轻。在本市目前布局的“家-养老驿站-养老照料中心”三级养老模式中,“养老驿站”是家和养老照料中心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向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各类上门服务,并且可提供不超过两周的短托服务。李红兵介绍,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主要面向的还是家庭照顾不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据了解,北京市今年计划建设150个养老驿站,目前开始运营的有80个。按照规划,未来三年内,北京将再建1000多个养老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