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医改话题升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从8个方面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媒体认为提升民众体验是衡量医改成效的重要标准。
中医药方面,11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医药法》即将出台,中药材质量问题、中药安全问题质疑声音强烈,《中医药法》对中医药“特殊保护”也引起较大争议。
【医药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环保问题敏感度升高 河北多家药企被停产
11月,随着华北地区雾霾肆虐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药企环保舆情升温。河北政府近期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近日,河北省政府连下两道调度令,对省内主要污染城市和行业进行调控、整改和关停,石家庄市政府方面显然也感受到了压力,拿出“利剑斩污行动实施方案”。其中,包括石药集团、神威药业、以岭药业等药企在内的上市药企被下停产令。
舆论观点:政府环保整治力度加大引业界不满
《经济参考报》指出,石家庄市环保执法部门昼夜不停开展执法检查行动,对全市制药、化工、包装印刷、家具等行业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生产工序停产情况进行了督查。对于此次石家庄的“停产”政令,业界本身颇有微词,表示政府的做法或失智慧。《证券时报》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药企是否是雾霾源头的问题,部分企业回应颇有一些委屈的意味,例如以岭药业表示,公司上市后融资进行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将先进的环保设备应用到生产管理过程中,此次却还是被要求停产。
舆情点评:企业释放积极信号缓解担忧情绪 药企污染问题仍待解
面对担忧,以岭药业、华北制药、神威药业等药企表示主要产品有一定备货,年底前,相关产品市场供货预计仍然充足;此外,少部分企业还表示,“有关生产预期2016年11月底前恢复。”企业回应了财经媒体对市场供应、企业业绩影响等问题的质疑,释放积极信号,起到了缓解舆情压力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药企污染环境问题尚未解决,事件对药企的负面影响仍未完全消除。药企环保问题是本次负面事件爆发的根源,回应中企业普遍缺乏因环境问题而被限制生产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少数药企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新建的工厂已经对生产技术革新,企业已经尽力降低排放、并致力于不断地技术革新,促进医药工业环保生产。药企对生产环保问题表态总体较少,舆论核心诉求暂未得到回应,舆情隐患尚未根除,仍有进一步发酵的可能。
在环境保护话题高度敏感的整体舆情环境下,药企环保舆情不断升温。随着冬季来临,华北地区雾霾现象再次受到密切关注,11月25日,环保部公布了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地方整改典型案例,其中呼伦贝尔市整改北方药业公司环境污染问题也引起了较大的舆论风波,北方药业连续被实施行政处罚29次却仍未彻底整改排放异味扰民问题。此类事件在舆论场中持续升温,警示医药工业环保监管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趋势。革新生产经营方式,将环境保护问题真正融入发展理念中,才能真正消除环保舆情风险。
2.推广医改经验意见发布 民众体验提升成为衡量医改发展成效关键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从8个方面运用典型经验,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舆论观点:取消药品加成需防止医疗费用剧增
《意见》发布后,政策解读、医改问题分析类报道占据主流,其中在破除医药养医方面,所有公立医院被要求取消药品加成引起热议。《光明日报》认为如果只是将取消的药品收入转换成医疗服务收费,虽然降低了药品价格,但从患者医疗付费更高的角度来看,相当于“左手减右手加”。《北京青年报》也持相似观点,认为取消药品加成,应防范医疗费用“按下葫芦浮起瓢”以及过度医疗,配套政策和措施共同促进医药分离,让百姓从中真正获利。《经济参考报》也指出,取消药品加成需要防止“拆东墙补西墙”。
舆情点评: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切实提升看病就医体验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医患关系紧张事件多次引起轩然大波,三甲医院号贩子现象禁而不绝,医疗改革牵动各方神经,公众期待医疗改革能根治这些问题。然而,由于医疗改革牵涉各方利益格局调整,改革进程困难重重、历时较长。此前,重庆“最短命医改”上演引起舆论风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对医疗改革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次《意见》的舆情传播可以看出,媒体对医疗费用实际支出没有下降的焦虑、担忧情绪较重,医改纵深发展亟需让群众切实从中获利,让民众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好处,只有民众看病就医便捷度提高、总体医疗支出下降才意味着医疗改革取得成功。
3.《中医药法》即将出台 中医药受“特殊保护”掀争议
11月23日,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平行论坛:中医药发展”上,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医药法》即将出台”。《中医药法》也将成为我国起草的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
舆论观点:标准难界定导致立法进程缓慢
《中医药法》从1983年首次提出到2015年草案出台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再到今年即将出台,经历时间漫长,过程曲折复杂,之所以迟迟不落地,《中国经营报》指出是因为学术研究、政策落实不力以及外部争议等问题。《21世纪经济新闻》指出,具体到中医药服务与中药产业发展,《中医药法》仍以促进规范化为主调。受媒体采访的行业人士表示,中医药标准问题难界定,是《中医药法》落地进程产生较大阻力的主要因素。中国卫生法学会秘书长吴崇其认为,中医没有诊断标准、中医没有死亡标准这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没有标准,中医药立法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内容,也就无从保护中医药的合法权益。
《中医药法》再次在自媒体中掀起激烈地讨论。网民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均很强烈,两种态度对立的局势凸显。支持的一方表示中医药终于可以规范发展了,并表示中医药产业面临光明前景。反对的一方则调侃表示“中医药可以光明正大的骗人了”。此外,中医药的安全性问题被提及较多,网民表示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无法保障,对中药表示不信任。此外,还有网民认为不应给予中医药特殊保护,无论中医、西医都应该依靠实际疗效生存和发展:“还有西医法吗?藏医药法?蒙医药法?”
舆情点评:释疑解惑 及时对关键问题舆论疏导
《中医药法》出台、落地备受舆论期待,舆论聚焦中医药安全性、质量、标准等问题。由于近年来中药材质量问题频现、中成药不良反应等引起社会关注,此次《中医药法》即将出台,中医药获得“特殊保护”引起意见剧烈摩擦,不少人认为《中医药法》给予中医药特殊保护实际上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法》的出台的目的、背景等基本问题释疑解惑,尤其针对网民质疑较为集中的中医药安全性问题,向公众阐明《中医药法》对中医药产业良性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公众理性认识《中医药法》出台对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