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批判和争论,学界对互花米草的认知和定位更趋理性。外来种互花米草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其植株高大,地下部分发达,在抗风防浪、促淤造陆和固碳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正生态效应。而这与生俱来的生物学强势使这一物种在海滨盐沼迅速繁衍成单种优势群落,体现出很强的入侵性,从而具有相当大的负生态效应。其正负生态效应好似一对镜像体同时显现,但在不同时空域中会有强弱不同的表达。
互花米草的生态效应具有两面性
互花米草生态效应的两面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抗风防浪的功效与取代本土物种的负作用。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红树林具有明显的消浪作用,传递到红树林向海一侧的1.1 米高波浪通过100 米宽的红树林被衰减为 0.91 米;通过200 米宽的红树林,波高降低为0.75 米。而南京水科院在浙江温州的现场测试表明,5 米高的风浪通过100 米宽互花米草草带时,草带的消浪能力为97%,超过红树林消浪能力的10倍。互花米草抗风防浪、保滩护岸的强有力例证是:1994年17号台风在温州登陆,正面袭击苍南东塘海堤,平均浪高7米,最大浪高10米~11米,70%的块石构筑的标准海堤被毁,仅有15公里长的海堤被保住了。这是由于堤外种植的200米宽的互花米草草带发挥了有效的消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