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动态 » 正文

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24  浏览次数:530
核心提示:宏观经济政策(本报告简称为宏观政策)在中国通常也被称为宏观调控,这个术语是在政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
  宏观经济政策(本报告简称为宏观政策)在中国通常也被称为宏观调控,这个术语是在政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宏观调节”的概念,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式使用了“宏观调控”的概念,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中国,宏观政策的内容比较宽泛,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外,还包括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区域政策等内容,最近又加入了宏观审慎政策等多种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统称为广义的宏观政策。

    虽然广义宏观政策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但是符合宏观政策本质(对短期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政策,它们一般被称为狭义的宏观政策。宏观政策的广泛运用源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经济体受到总需求或总供给等外部冲击时,由于价格与工资粘性及公众“动物精神”的存在,市场资源配置不会在受到冲击后迅速回到均衡状态,从而导致经济呈现出扩张或紧缩的短期波动现象。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宏观政策缓冲外部冲击,从而实现对短期波动的逆周期调节,而这要求调控工具具有灵活有效、时滞较短等特点。理论与各国政策实践均表明,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为核心的狭义宏观政策最适合用来对短期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也越来越聚焦于狭义的宏观政策,尤其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宏观政策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也要求,宏观政策要“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此外,中国正在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也应该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宏观政策体系,只有这样经济体制和宏观政策体系才能相互匹配,真正提高宏观政策效率。而狭义的宏观政策比广义的宏观政策更加满足市场化导向的特点。有鉴于此,本报告主要评价狭义的宏观政策。

    本报告将在“大宏观”视角下,结合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国情对2016年的宏观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本报告将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宏观政策的效率,以更小的代价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又稳的发展,从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报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五大方面简要分析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第二部分从七大维度对2016年中国的宏观政策进行详细评价,第三部分在展望2017年经济走势的基础上对宏观政策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五大方面

    在世界经济新平庸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2016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稳定在6.7%,预计全年也将达到6.7%左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相比之下,2016年发达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速仅为1.6%,其中美国经济增速为1.6%,欧元区为1.7%,日本为0.5%;新兴市场平均经济增速也不过4.2%,其中南非仅增长0.1%,俄罗斯和巴西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增速分别为-0.8%和-3.3%。

    与此同时,2016年中国经济也表现出了一些企稳迹象。一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自年初以来持续收窄,并从9月份开始由负转正,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下降态势。二是,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6%,扭转了2015年工业企业利润负增长的局面。三是,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多项指标停止下滑,触底企稳。比如,工业增加值增速止住了新常态以来的快速下滑态势,自今年3月份以来持续保持在6%以上。

    总的来说,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提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报告从总供给、总需求、产业、部门效益和价格总水平等五大方面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系统评估后发现,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有所回暖,但尚不稳固。

    1.从总供给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存在负产出缺口,而且扣除房地产的“超常”拉动效应之后经济增速将跌出目标区间

    表面上看,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7%左右,完成了6.5%—7%的增长目标。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可知,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全面回暖。

    第一,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存在负产出缺口。

    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是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相符,产出缺口为零。究其原因,潜在增速是一个国家在资本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条件下经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若实际增速高于潜在增速,表明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反之,则表明经济出现了萧条迹象。因此,只通过实际增速无法准确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将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进行比较并分析是否存在产出缺口以及产出缺口的大小,才能够科学合理地判断经济运行态势。

    本报告详细测算了中国的潜在增速,测算结果表明,虽然新常态以来中国潜在增速有所下滑,但2016年仍然达到了7.4%左右。据此可知,2016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之间存在着0.7个百分点左右的负产出缺口,而且与2015年相比负产出缺口并没有收窄。可见,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真正摆脱下行压力。

    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7

    图1: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与实际增速走势

    第二,扣除房地产的“超常”拉动效应,2016年的经济增速将跌出目标区间。

    2016年以来,四大一线城市和“二线四小龙”等部分城市的房价持续大幅上涨,房价泡沫化迹象明显。截至10月底,70个大中城市中有14个城市的房价同比涨幅超过20%,南京、合肥和厦门的房价同比涨幅更是超过40%。

    房价快速上涨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发展。2015年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3.8%,而2016年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增速则升至8.9%。通过进一步测算可以发现,2016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拉动GDP增长0.58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了多达0.35个百分点(表1)。但是,一二线城市已经呈现出房价泡沫化风险,三四线城市则出现了住房供给过剩风险,因此类似于2016年这样的发展态势是难以持续的。如果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效果维持在2015年的水平,那么2016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将会降至6.35%,跌出6.5%—7%的目标区间。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既与钢铁、水泥等上游产业相关联,又与家电、室内装潢等下游产业相关联,还与金融业、商业等服务业相关联。如果再将房地产对这些行业的拉动效应剔除,那么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表1: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估算

    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7

    注:参考《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的方法,将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率定义为房地产增加值的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将房地产拉动GDP的百分点定义为GDP增速与房地产对GDP贡献率的乘积。

[责任编辑:熊宪斌]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共11页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