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食补吃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来自中医界名校、名院的3位张姓专家,给出的建议不谋而合:食疗食补,首选药膳。
73岁的中医内科教授张文高,有着从医54年的经历和20多项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他向咨询者详解那句最朴实的饮食养生名言“适口者珍”——不必刻意去吃精米细面,不必追捧保健食品,因人、因时、因地食用药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就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2015年被评为第八届健康中国十大健康风尚人物的张晋,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她从药膳“治未病”说起,建议通过药膳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延缓衰老;张聪是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的医学博士,她用药膳界前辈翁维健的名言回答咨询者:“饭菜就是特效药”。翁维健是30年前国内第一个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创建者,他2015年出版的新书就是《饭菜就是特效药》。
亦食亦药知多少
药膳里的“药”是很有讲究的。药膳毕竟是一种膳食,药膳消费是在用膳而不是服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王志国,曾参与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研究,对中医药养生康复深度钻研,他肯定地告诉咨询者:“药膳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选材、配伍、制作,并不是药品与食品的简单相加。”
以研究亚健康调养与康复见长的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计算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高铸烨,这样说起药膳的选材:“制作药膳的药材和食材都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的很多物品既有治病作用,又能当作饮食之用,也就是亦食亦药的药食同源之品。2002年原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有大枣、山药、山楂、花椒、罗汉果等87种物品;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药食同源物品达到101种。”北京鼓楼中医院副院长周英武解释了这些药食同源物品的入选原则:“具有传统食用习惯,正常食用未发现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危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多次向驻华大使等外国友人宣讲中国药膳的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朱艳,在回答“有药味的膳食难以下咽”的问题时,说:“制作药膳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到‘药膳没有药味’、‘药味不露头’,符合普通膳食‘色香味形’的基本要求。”
药膳应放多少药
前来咨询者,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有6位大爷大妈是同住一个小区的“老友”,他们结伴而来,就是想讨个说法,当面问问专家:药膳应放多少药?
闻听此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科普巡讲专家曹建春反过来问道:“几位老人家是有备而来呀,药膳里的‘药’是多了还是少了?”几位老者讲述了他们品尝药膳的经历:一个药膳火锅,你放10味中药,他就放20味中药,还有声称放30味中药的……老人们问:“中药放得越多越好吗?”
曹建春认真倾听,看得出来老人们是为“药膳配制无方,顾客乱食堪忧”。他说:“我知道你们已经有了答案,药膳里的药当然不是多多益善。中药的配伍禁忌,就是指复方中某些中药不宜互相搭配运用。比如中医所说的‘十八反’、‘十九畏’。制作药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配伍合理,也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所讲的‘配伍禁忌’。”
就类似问题,医学博士、食药科普专栏作家孙其伟以国医大师金世元为例说起:“金老今年90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老人家和中药打了76年交道,却积极倡导‘食补胜药补’、‘食之不愈,然后命药’。金老的‘无药养生’告诉我们,因为吃顿饭而出现‘用药无效’或者‘治病反伤身’的情况,那就实在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