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中国的国企改革难度更大。改革开放30多年所积淀的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利益格局错综复杂,挑战和困难重重。
截至2015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9.2万亿元,其中央企资产总额47.6万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资产规模,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过程,既是资源和权力重新调整的过程,也是为“十三五”提供经济新动力、再造改革新红利的过程。
在改革中,如何做到激发活力和加强监管的辩证统一,如何将顶层设计和首创精神有机结合,如何在高层关注和舆论期盼中蹚出实质步伐,国企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考验着操盘手的智慧和勇气。
肖亚庆和他担纲的国务院国资委,在2016年交出了怎样的国企改革答卷?
肖亚庆新风
有评论认为,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的位置,不啻于坐在“火山口”上。
2016年3月12日的梅地亚中心,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的“深化国企改革”记者会上,履新国资委主任后第一次面对媒体的肖亚庆,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有关国企改革进展为何缓慢?
这或许可以说明彼时国企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舆论氛围,面对中央要求和公众期待,肖亚庆的压力不言而喻。
国资委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亚庆在内部会议上明确要求每一项国改任务都要成立专门小组,把责任落实到人,时间落实到月甚至是周。履新国资委10个月有余,肖亚庆足迹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50余个公开场合的活动,勾勒出2016年的忙碌身影。
这一年,肖亚庆先后赴陕西、天津、湖南、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调研央企及地方国企提质增效和深化改革等工作。调研中他多次召开座谈会强调,要正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先易后难,分步解决。
肖亚庆也专门赴中航工业、中国石化、中化集团、航天科技、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建筑等央企调研,提质增效、深化改革、重组整合、安全生产和“双创”等主题都是他的调研重点。有过多年央企履历的肖亚庆多次为央企改革者们打气,“探索建立容错机制,主动为基层改革者壮胆撑腰,让广大干部职工卸下思想包袱,敢想、敢做、敢试,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重视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是肖亚庆早年在中铝任职时的鲜明特点。2016年,肖亚庆主导推进了央企与广东、海南、北京、黑龙江、江苏、贵州等省市在不同领域的战略合作,要求央企结合区域转型升级实际,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央企重组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2016年明显提速。国资委在2015年完成6对12户中央企业重组的基础上,2016年已推动港中旅与国旅、中粮与中纺、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宝钢与武钢、中储粮与中储棉这5对10户中央企业进行重组,目前央企总数已缩减至102户。
这一年肖亚庆多次出席央企重组大会,要求新组建央企要从全球视野和行业领军者的高度,明确新战略新定位;从形式上的“一家人”发展成为真正的“一条心”,实现产业重组合作“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国企改革进入深水期的时点,肖亚庆更注重与外部沟通、达成共识。这一年,刘世锦、钱颖一、胡鞍钢、李稻葵、张维迎、胡舒立、叶檀等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人都曾被他请到国资委座谈交流。国资委还先后两次召开媒体通气会,就国改进展主动答疑解惑。
以“管资本”方向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方式,也是肖亚庆2016年的“加分项”。在国资委内部,2016年新设立三大监督局,多个职能部门进行调整,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
央企改革:在试点中前行
2016年12月9日,国资委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国企国资改革情况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首先,顶层设计基本完成。自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2016年又先后出台了7个专项配套文件,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经完成。同时,国资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36个配套文件。以《指导意见》为引领、以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共同形成了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
其次,作为2016年国企改革重要任务和方法的“十项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十项改革试点”由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直接组织开展,旨在通过试点对国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寻求突破、以点带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十项改革试点”具体包括:落实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中央企业兼并重组;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董事会建设方面,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进一步扩大,将在宝武、国投和中广核开展;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将在国投、中国通号等中央企业二级企业开展;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增点扩面,新增神华、宝武、中国五矿、招商局、中交、保利等6家企业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单位;兼并重组试点重在推进深度融合,在中国建材和中材、中远和中国海运、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等原6家企业重组后组建的3家企业进行试点。
而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方面,“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由试点转为全国全面推开。
再次,重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也是2016年国企改革的一个亮点。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中央企业的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超过92%,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68%。董事会建设进一步深化,建设规范董事会的中央企业达到85家,外部董事人才库增加到389人,专职外部董事增加到26人。
改革,最终是服务于业绩的提升。最新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至10月,中央企业克服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波动、政策性让利因素较多等不利影响,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一举扭转了连续18个月的下滑局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231.4亿元,同比增长0.5%,初步实现了效益恢复性增长的目标。
地方国改“排头兵”为全局“蹚路”
当央企改革大部分停留在“观望”和“摸索”的氛围时,地方国资国企改革进程正在实质性推进。目前已有30个省份制定了国企改革细化方案,上海、重庆、江西、广东等省市的国企改革更是全面加速、亮点频出,成为地方国改中的“排头兵”。
以国改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广东省提出,到2017年要确保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超过70%;重庆市提出,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2/3左右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浙江省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混合所有制项目推介发布机制,并积极引入央企、民企、跨国公司、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者;湖北省一方面引进央企实施股权多元化,另一方面合理划分试点企业股权分配,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可以预见,地方国改的“自主”和“首创”,不仅是各省份谋求地方国企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为全局范围内积累改革经验“蹚路”。
纵然这一年国企改革成果显著,但必须正视的是,指望国企改革取得“短平快”的效应本身就不现实,肖亚庆上任时便坦言:“国企改革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想我们只有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