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重污染天气,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施了不同级别的预警方案。环境保护部加大了执法力度,分10个组持续对重点城市开展督查。各地通过停产、限产等措施,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部分控制。但由于污染企业多、排放总量大,加上部分地区预案实施没有完全到位,仍存在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等现象,空气污染仍处于较重水平。
持续的雾霾天气,引发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担忧,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破坏了新年到来的愉悦心情。一时间,雾霾成了舆论热点话题,很多人对治霾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但与此同时,也有各种传言借机在网络和新媒体间流传,一些人对治理措施提出质疑,一些人对治霾取得的成效不相信,对治霾前景缺乏信心。
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空气质量的好坏,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因为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是,面对雾霾,要如何应对?是消极对待,还是以讹传讹传播不实之言?答案都是否定的。作为对社会负有责任感的公民,对于当前的雾霾问题,必须理性看待。
我认为,对于雾霾要有这样几点认识和判断:雾霾是长期粗放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享受经济快速增长成果的同时必须承受和付出的代价;结构调整、转型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污染排放量难以骤降;同时,雾霾形成机制非常复杂,采取的措施难以短时间内见效,决定了治霾过程的长期性。
在雾霾天频繁来袭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治霾信心。信心不是来源于口头的承诺,而是来源于真抓实干的成效。根据环境保护部最新通报,从2015年、2016年全国31个省(区、市)PM2.5日均值浓度来看,空气质量总体向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减少,优良天数比例明显上升。这说明治理是有效的,不能以一段时间内污染天气集中出现而忽视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果。
雾霾什么时候能治好?大家都在问。这种迫切心情可以理解。当前,我国仍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英国伦敦治理大气污染花了60多年时间,至今也不能说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面对雾霾,不能因为艰难而放弃,不能因为长久而失去信心。治霾是一场考验,也是一道必答题。
治霾没有旁观者,谁也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俯视这一切。面对雾霾,每个人都要思考,我为减少污染做了多少?尽到了多大责任?相信很多人未必及格。雾霾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但同时每个人又都是污染物的制造者、生产者,都有义务参与治霾行动,而不仅仅去围观、去吐槽。
当然,作为地方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环境监管责任。作为企业,必须承担治理污染的主体责任。督查发现,一些地方没有全面落实好整改要求,一些企业没有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减排措施形同虚设。这都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公众也应该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减少机动车出行,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在治霾艰难前行过程中,各方要多支持、多鼓劲、多行动,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要大家携手共进,必将取得治霾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