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可能你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海的城市却诞生了享誉国内外的海产品加工产业。
在这里,你会看到,来自俄罗斯的太平洋真鳕、朝鲜明太鱼、鲽鱼等进口到珲春,加工成鱼片、切段、腌熏制品、水产罐头等,再出口欧美日韩等几十个国家。
珲春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让吉林省珲春市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盘活了当地的区位优势,启迪了经济创新发展新思路,同时推动国内海产业转型升级。
1月13日,光明网记者跟寻“直击东北经济”媒体采访团一同来到珲春。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从“过境费”走到“海产加工城”
珲春市处于图门江下游,距日本海15公里,与海洋资源较为丰富的俄罗斯、朝鲜为邻,是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门户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以前海产品从珲春口岸进来,两辆车过完货就走了。一年十几万吨的海产品交易,只给珲春留下六七百万的过境费”,珲春市委常委李德平说,“加工后的一吨海产品纯利润至少挣2000元,十几万吨就是二十几亿元。”
那么,珲春是如何从只挣“过境费”的方式转型为发展精细型的水产品加工业,并享誉国内外市场?
“珲春虽然不临海,也没有自己的港口。”李德平告诉记者,但是在珲春搞海产品加工有三大优势,一是离原材料产地近,俄罗斯和朝鲜海产品天然无污染,二是珲春境内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稳定;三是随着“借港出海”战略实施,海产品可以通过俄、朝两国港口出海,运输成本低。
同行采访成员走入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水产工业园区内,潮湿的海腥味便扑面而来,发现眼前的水箱中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海产品时,不禁连连感叹,“在没有海岸线的城市里,竟然有这么多鲜活的海产品。真是太奇妙了!”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盘活区位优势:国外取材、国内加工、主销国外
2012年,珲春结合产地结构调整,“无中生有”,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并在边境合作区设立水产加工园。短短的几年时间,珲春市依据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外取材、国内加工、主销国外的“两头在外”的模式,让珲春的水产品产业形成了一个闭环。
而这也离不开珲春特殊的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珲春作为中国实施沿边开放的重要战略地和试验田,同时享受东北振兴、边疆少数民族和西部开发三大政策,以及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互市贸易区等众多国字号政策。
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将珲春定位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城市,并赋予“先行先试”权利。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获批,使珲春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中国”冠名的“示范区”,珲春承担着我国沿边开发开放和国际合作开发的双重历史使命。国家、省、州30多个部门出台近300项支持意见,为珲春跨越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对俄珲春口岸、对朝圈河口岸正式被批准为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为珲春水产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珲春会继续立足于周边国家丰富的海洋水产品资源优势,努力将珲春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集过货、存储、保鲜、研发、加工、出口贸易于一体的海产品深加工出口基地。争取开启图们江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新阶段。”李德平表示。
如今,珲春不断发挥独特的区位、周边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及叠加的优惠政策等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来自韩国、俄罗斯、山东、黑龙江、辽宁、河南、深圳等国家和地区的水产企业纷纷落户珲春,为珲春带动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也为振兴东北的大业增添了一抹明亮的海洋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