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方面证实,苏州公司关闭是希捷集团正常的商业运营决定,是基于企业全球范围内的战略调整,并非个别媒体所言“被税逼走”。近年来,从耐克、阿迪达斯到近期的希捷,每每有外资企业撤资的消息传出,就有一些舆论将之与中国投资环境联系起来,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不绝于耳,缺乏客观、全面、理性的分析。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业主体,本来就可以根据行业变化、竞争格局等做出调整,这是自然的市场化行为。其动因有很多方面,既可能是市场环境的转变,也可能是企业自身经营的变化。事实上,近年来减资、撤资的外资企业中,不少是因为发生了股权变动,由外资转为内资,但企业的主体还存在。还有一些则是自身经营不好倒闭。因此,显然不能以偏概全,以个别案例对中国营商环境“一棍子打死”。
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整体上呈现出“有出有进”、“低出高进”的变化,本身也是顺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常态的积极变化。
在一些依赖低成本的外资向东南亚等国家迁移的同时,我们看到,包括波音等在内的一些以研发和市场为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外资企业正在不断增资。对外企而言,中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确实带来了经营压力,但中国日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水平、素质提升的知识型员工以及巨大的消费者市场,都是吸引他们留下来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无论外资还是内资,适应要素环境的变化,本来就是企业经营策略调整的应有之义。
整体看,我国外商投资呈现出沿着产业价值链攀升、向“微笑曲线”两端移动的趋势。有数据可以证明: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占外资总量的70.3%。其中,信息、咨询服务业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分别增长59.8%、112.8%和86.1%。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外资同比分别增长55.8%和95%。从总量看,在全球吸收外资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表现依然亮眼,吸收外资连续24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些事实和数据,都有力反驳了投资环境恶化论。
当然,这也并非表明我国外资环境完美无缺。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减税的趋势,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相对优势,都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压力。制造业外商投资下降的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外资企业的诉求,尤其是涉及政策层面、政府工作层面的一些诉求,要认真对待和分析。从总体目标看,稳定外资数量仍有现实意义,但着眼高端、提高质量才是关键。
事实上,为了应对外商投资出现的新趋势,我国法律层面、外资管理体制、投资促进政策等顶层框架也在重构。
新的“外资20条”就体现了外资开放等方面新的整体规划,开放力度之大超出业内不少人士预期。尤其是对金融等服务业的开放作出了部署,负面清单在全国的推广,也为开放铺好了道路。当前要做的是,让这些开放举措尽快落地,释放更多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