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称,随着国家逐年提升缴费补贴水平和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不敢看病的现象基本消失。不同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反贫困效果的实现需要依托医疗服务的提供数量和质量。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则是制约该制度反贫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高素质的基层卫生医疗技术人员不足。从农村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来看,西部民族八省区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三类人员的比值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的水平。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和西藏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量均低于1,青海、宁夏、西藏和贵州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数量也均低于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水平。
从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来看,尽管该制度为农村居民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看病给予了超过80%以上的报销比例,但是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不足,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仍然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诊治和医疗服务。
这种现象会引发两种情况出现,一是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在高报销比例之下仍然难以治好病,甚至需要进行多次治疗;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的医院(如县级医院、省级医院)就诊。而这一情况会让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患者不仅面临报销比例降低,而且需要承担昂贵的就医成本。
因此,应当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乡镇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提升民族地区偏远农村居民的就诊质量,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减轻患者家庭医药费用负担的效果方面得到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