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增加指标和频次。结合地域情况,参照生活饮用水标准适度增减控制项目,比如增加农药、有机物和地域特征等指标。要根据饮用水水源规模大小、水文水情、监测条件等实际情况,尽量多布设断面和点位。要根据饮用水源汇水条件、赋存条件、保护程度等具体情形,遴选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适度增加监测频次,进行采样监测和评价水质。比如,对水库型地表饮用水水源多布设监测断面和点位,分层取样进行水质监测;对潜水型地下饮用水水源应增加频次,在自来水厂的汇水区(加氯前)等比取样进行水质检测。
全面实施在线监测。县城和重点乡镇以上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应建设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对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实施在线监测。适时掌握饮用水源水量、水质、水文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提升饮用水源预警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饮用水水源水质在线监测取水点水质要有代表性,监测项目和监测时次要能够适时反映水质状况,配套机房、传输设施、监控平台建设要合理实用,保证饮用水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正常运转,充分发挥保护饮用水水源的作用。要扩展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范围,不仅要对饮用水水源取水点附近的一级保护区水质定期进行监测,而且要对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相关水域水质不定期进行监测。
完善监测报告工作。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报告不同于一般的化验单,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对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功能。因此,应不断完善监测报告工作。要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综合评价,获取详实、科学、可信的评价结论,提出可行的保护饮用水水源水质建议,供有关部门及时有效运用。利用互联网+技术,生成数据链,构成大数据,全面发信息,由全社会共享。借助媒体深度融合的优势,加强监测数据向公众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