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器人”新闻表现抢眼
2016年,“机器人”新闻出尽风头。从个性化推荐的新闻阅读,到机器人主笔的新闻写作,再到“聊新闻”,让人目不暇接。2016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联合百度智能机器人“度秘”共同推出“度秘带你看两会”特别报道,通过人机对话,传递两会的权威新鲜解读。年末,在百度新闻上线的最新版本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聊”新闻功能亮相,用户点击进入交互界面,就能获得感兴趣的重要新闻,还可以向机器直接提问,查找所需新闻,以至不少人惊呼机器人抢了记者饭碗。
二、无人机频频亮相重大事件
无人机又被称为“空中机器人”。2016年无人机频频亮相国内各大重要事件,为新闻报道提供实时、精准、权威的图片、视频和资讯。自新华网新闻无人机队成立,率先试水“无人机+新闻”后,2016年3月2日,人民网启动无人机报道战略,让新闻采集进入“飞行模式”。2016年,南方抗洪救灾、G20峰会、里约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无一例外地出现无人机的身影。
三、VR视频呈现井喷态势
2016年,VR技术在传媒圈的应用呈现井喷态势,多家媒体推出VR频道。2016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提出“带你身临其境看两会”的报道口号,前方记者开启“VR模式”,画面、声音无死角记录;后方用户打开客户端,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大会场景,实现360度沉浸式体验。
四、AR技术发展势头强劲
与VR技术营造的“虚拟空间”不同,AR技术通过引入多层次的数字信息,对真实事物进行丰富与完善,从而实现虚拟与现实之间实时无缝接合。2016年,AR作为一个新鲜事物走近大众视野,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展会上,一些媒体运用AR设备向公众进行“现场报道”和互动游戏。
五、全景技术备受媒体青睐
全景作为一种可以360°呈现现场环境的静态报道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青睐。2016年两会报道中光明网、中国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推出了全景报道。网媒记者利用全景相机拍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内景、代表委员驻地等,用户可从不同的视角“参与”两会。全景呈现技术打破了一般图像视角的局限性,立体感很强,让体验者有直达现场之感。
六、动新闻更加注重服务性
动新闻以三维视频(动画)方式呈现突发新闻、焦点新闻。目前,以新华网和新京报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已经开辟了专门的动新闻平台,动新闻已成为独立的新闻报道形式。2016年,动新闻除了应用于重大突发事件、中央政策解读等报道,还逐渐应用于趣味性、服务性的新闻报道。
七、APP直播攻克现场报道难题
一部普通的手机,插上一个收音器,只要接入4G网络,打开直播软件,就可以实现影像和声音的结合,这就是2016年红得发紫的APP直播报道。APP直播报道解决了不少采访难题。2016年,南方多省份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在抗洪救灾现场,手机成为直播报道最有利的工具,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手机直播报道作品,网友参与积极。
八、场景模拟式H5增强角色代入感
2016年,H5产品模拟熟悉的生活场景,增强了角色代入感,红爆手机朋友圈。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造的“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总理给你送快递”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场景模拟式H5将热点话题融入网友熟悉的“微信群聊”、“送礼物”、等场景中,让网友在亲切温馨的场景中读懂新闻。
九、传感器新闻丰富传媒应用空间
2016年,传感器新闻在环境新闻报道领域中运用普遍,比如PM2.5实时数据、全国AQI指数实况图等报道。媒体通过分析环境监控网络、交通监视系统和气象卫星等传感器生成的大量环境数据,把大数据转型为新闻产品。除为新闻报道提供数据,传感器还极富想象的传媒应用空间,如根据手机定位传感器,向用户推送本地化新闻及服务等。
十、数据新闻持续发力
数据新闻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2016年却越来越火。当下,很多媒体开辟数据新闻栏目,不断推出交互图表、H5、图解等多种形式的新闻精品。数据新闻热度不减,成为各大网媒持续发力点,原因在于,大数据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完成智能分析、预警,实现信息价值的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