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媒体生产端改造要“四手联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04  浏览次数:402
核心提示: 媒体生产端改造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局部问题,也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它涉及生产端的各个环节,哪个环节都不能有
  媒体生产端改造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局部问题,也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它涉及生产端的各个环节,哪个环节都不能有短板。要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需要把内部运作机制改革、平台拓展、技术支撑、人才保障作为四个抓手,以“四手联弹”的方式撬动生产端改造,而“四手联弹”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取决于“弹奏者”的认识是否统一,技能是否过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有大局观,又要有着力点。

  首先,要统筹布局,整体推进。这种整体思维建立在媒体领导者对影响生产端变革各个因素清晰认识的基础上。体制机制改革是核心,是牵引其他环节的龙头,体制机制顺畅有效,才能解决从“相加”到“相融”的问题,才能充分激活生产端的活力。平台拓展是路径,在移动互联环境下,“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在移动应用、社交媒体上有话语权,也就意味着在信息入口,舆论生成传播的源头上占据了制高点。技术支撑是手段。事实上,网络媒体任何功能的实现、版本的迭代都离不开技术的驱动,人工智能、无人机采集等技术已经在信息生产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媒体人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产品生成的技能,无疑大大增强了优质内容的传播力。人才保障是关键,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套合理的保障和分配制度才能吸引全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事业心、归属感和忠诚度。这四个方面的变革要同时推进。只有有效加强机制、平台、技术和人才四个方面的建设,发挥体系化的生产优势,才能稳固主流舆论阵地。

  其次,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虽然这四个方面都重要,但也不能简单平均用力。就像弹奏乐曲时,不可能全是主奏,有主奏和副奏的区别,才会悦耳动听。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媒体生产端改造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在运作机制上,在媒体融合的第一阶段,各家媒体基本上完成了平台拓展工作,接下来就要把重心放在内容生产流程的再造上,重构采编发网络,形成“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新型、高效的组织架构。在平台拓展上,可以把视频和直播作为重点突破口。2016年,新华社推出的《红色气质》微电影,就是跨界尝试、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的融媒体精品,在重大主题宣传上让人眼前一亮。借助直播,则可以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让传统媒体采编一线人员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

  再次,要因地制宜,特色制胜。虽然媒体融合的大方向定了,路径明确了,但在实际操作时,更要注重优势资源的利用和媒体的差异化定位。比如,网络时代信息的来源渠道极为丰富,替用户选择的聚合类新闻就应运而生,在数据和算法上有优势的平台就抢得了先机,但若不考虑自身媒体的定位性质、优势短板,直接复制它的经验,恐怕成功的概率也不会高。实现生产端改造升级的路径有多种,可以借鉴上海报业集团以“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等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媒体产品为龙头带动整体转型;可以学习“浙报集团”推行“新闻+服务”的发展模式,并以产业反哺主业。这些媒体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有一个共性,即均开掘出自家独有的生产端“稀缺资源”,继而形成品牌价值,闯出了一条新路。

  媒体深度融合是提升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生产端改造成功与否,则是衡量融合效果的核心指标。只有优化新闻生产流程,以技术为引擎,打造出一支从内容采集、多媒体呈现到平台建设都过硬的新型采编队伍,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更好地汇聚正能量。(作者:陆绍阳 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