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三战”主要由解放军政工部门组织实施。图为某实兵演习中的政治工作部门。
中国军队实施十年有余的“三战”策略,系在舆论、心理、法律领域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发扬。其对“无形战斗力”的促进作用,与武器装备性能的提升相辅相成。
日前,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ONA)邀请相关领域学者,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展开研究,提交了500多页的评估报告。
为该项目提供顾问咨询的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Mike Pillsbury)强调,2003年,中国首次宣布“三战”时,美国军方并未充分关注,认为它与普通的政治宣传并无太多不同;直到2010年之后,美国才渐渐注意到,可以用“三战”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国际行为。
报告指出,中国正对美实施“三战”战略,并取得一定成果,而美国政府和军方至今缺乏应对这种“非动武”的作战方式的准备。
提升无形战力是核心
2003年12月,中国通过借鉴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正式将“三战”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并责成有关单位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与资源整合,研究“三战”的具体样式。“三战”的核心是“无形战斗力”,即通过舆论战与心理战的密切配合,再利用法律战,为自身树立“正义之师”的形象。与此同时,通过对各种资源的集成,从政治、思想、精神、心理、法律等领域展开攻势,达成“‘巧’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美方在报告中指出,解放军的“三战”运用始于正式军事打击之前,贯穿于军事打击之中,继续于军事打击之后,意图实现“小战大胜,甚至不战而胜”。这代表了解放军不再单纯强调军事武力的作战行为,也重视非军事行动,并强化战略层面的政治工作,从而集中国家资源,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进行战争。经过十年的探索,解放军有关“三战”的发展,业已从理论探讨与宣传,进步到实践与验证阶段,各项策略的运用日益成熟。
三线出击,相互支持
舆论战是中国长期重视的领域。“三战”理论在舆论战领域的创新,最重要的是结合心理战,让对手怀疑自身,进而在内部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将其纳为已用。过去,中国军方大多利用文件、图像、广播及在敌后传播“特种信息”的方式来宣传,如今有了网络技术帮助,信息的传播以及宣传的效果更为惊人。和平年代,中国舆论战的目的在于塑造国家对外形象,除了通过非战争军事行动并搭配舆论宣传,营造解放军“仁义之师”的形象(如亚丁湾护航、“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外访),还通过影响全球舆论来塑造“和平崛起”的价值观,强化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的同时,更期望在国际权力版图中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