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给孩子一堂真实的自然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13  浏览次数:758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童克难 实习生柴小艳

对岳颖的第一印象来源于《北京蜻蜓生态鉴别手册》扉页上的一张照片:一位梳着马尾,戴着眼镜,瘦瘦的文弱姑娘。她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也是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馆的一名生物教师。她曾经在高中任教生物课多年,如今她的理想是为学生还原真实的自然课,做一名自然理念的传播者。

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从照本宣科到现场引导,她为何做出截然不同的职业选择?在不一样的选择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近这位“课堂外”的自然教育者。

蜻蜓虽小,影响很大

关于岳颖的故事,还得从《北京蜻蜓生态鉴别手册》这本书说起。

对于写书的初衷,岳颖说就是想编写一本适合广大青少年和蜻蜓初级爱好者使用的书,能在通俗易懂、激发青少年求知欲的同时又不失科学性。

对于北京地区蜻蜓目昆虫较为系统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 G Needham教授开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并发表了许多文献。虽然这些文献论述清晰,但人们却很少能看到所论述对象在自然界中的样子,而岳颖和她的团队编写的《蜻蜓生态鉴别手册》一书,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为什么会选择蜻蜓呢?

“我们常说的‘蜻蜓点水’,指的是雌蜻蜓产卵于水中孕育子女的过程,也就是说水质是蜻蜓家族人丁兴旺的重要因素之一。”岳颖说,研究蜻蜓产卵就是利用其天生对水质敏感这一特点,把它作为监测水质状况的‘指示昆虫’。通过对蜻蜓的研究,可以了解北京环境质量变化,向广大青少年传达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关爱生物的生态文明理念。

和北京许多昆虫爱好者一起,岳颖走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对北京蜻蜓的种类、生物学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她改变了以前研究昆虫的方式,不再通过“自然界采集,制成标本,然后室内研究”,而是采取野外观察,拍摄高清的蜻蜓生态照片和形态结构局部放大照片,细致地进行分析研究。

在岳颖等人的努力下,《北京蜻蜓生态鉴别手册》这本薄薄的书籍介绍了分布在北京的60多种蜻蜓,并以高质量的生态照片配以科学描述,使读者能在自然环境中较容易地进行辨识。书籍出版后,受到不少观虫爱好者的欢迎与好评。首都师范大学鸟类学家高武老师更是高度评价:这种方法保护了蜻蜓资源,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我不是学者,是老师

虽然编写的书籍得到广泛好评,研究方法得到专家认可,但岳颖却不喜欢“昆虫学者”或者“蜻蜓专家”这样的称呼。她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一名生物老师,或者是一个自然理念的传播者。

家住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岳颖,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北京山区采集各种中药材。“可以说,北京常见的植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叫出名字。”

正是由于对生物的痴迷,高考填报志愿时,岳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专业。之所以选择生物教育,是因为她想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好的自然科学教育,培养其热爱环境、尊重自然的生活态度。

有两个人曾对岳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是中学时代她特别喜欢的生物老师石庆平。至今岳颖还记得,石老师在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总像在讲故事;带着学生计算概率时,像是在侦探办案,完全没有学习遗传学很枯燥的感觉。而另一个人则是她最崇拜的首都师范大学著名鸟类学家高武。第一次跟着高武老师去野外实习,岳颖就深深被其博学所折服。高武不仅给他们讲飞过的鸟,还会介绍沿途看到的植物,以及动物与植物的关系。

所以,岳颖也希望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把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受到高武老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她现在力求每次上课时都围绕一个知识点,并扩展到周边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

“我不是一名学者,只是一名老师。我的工作是将自然和生物知识通过各种办法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物的兴趣。”岳颖最看重的,是如何将自己的自然理念辐射给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真正做一个自然理念的传播者。

还原真实的自然课

2001年岳颖从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如愿成为一名生物老师,并连续3年带高三毕业班。

“成绩是指挥棒”。在这个指挥棒下,岳颖觉得她的教学和理想之间有很大区别。小时候,自然课上老师通常讲身边的动植物,也会拿蝌蚪、小鱼等小动物给他们观察,还会安排参加实践劳动,诸如去天坛公园的果园除草,收核桃等。而如今她的教学必须服从高考这个指挥棒,有时还要压缩实验课程。

这也正是传统模式的校内教育和新模式的自然教育的区别所在:前者是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而后者则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于是,在教了6年生物课之后,岳颖决定走出去,“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现场去”,还给孩子们一堂真实的自然课。

2007年,岳颖开启了她的校外教育生涯。人们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这一步,岂是那么简单就能迈出去的?岳颖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招生困难,那时候的宣武区青少年科技馆只有她一名生物教育老师,而类似自然科学的兴趣班更是无从谈起。

利用业余时间,岳颖拉着几十箱自己收集制作的蝴蝶标本,到各小学给孩子们展出,给他们讲观虫的趣事。岳颖回忆说,“我想首先让孩子们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个老师,能教他们认识感兴趣的小动物”。

那时,很少有家长知道校外自然课,就算知道,也不太愿意让孩子来。因为大多数人觉得,上这种课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如果先能得到孩子的认可,再争取到个别家长的肯定,我相信这种辐射效应会慢慢体现出来。”对于自己的专业水准,岳颖很自信,事实也证明,家长们在和孩子共同参与课程之后,都对岳颖寓教于乐、让孩子感受自然贴近自然的教育方式给予了肯定。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个月后,岳颖的校外自然课兴趣班慢慢打开局面。随后她又成立了“绿色体验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岳颖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她的校外自然教育课学生越来越多,不仅有小学生,还有高中生、大学生,不仅有小孩,还有家长参加。

在自然课中,她营造出一个纯净的、充满爱心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去年,岳颖带着孩子们做了一个“把盆栽蔬菜带回家”的专题课程。首先,由老师和父母带领孩子去认识不同的蔬菜,触摸甚至品尝它们;接着,让孩子们自己种植蔬菜;通过拍照,每天记录蔬菜的生长变化;最后,孩子们把这些信息反馈给老师。从结果来看,孩子们种出来的蔬菜,有的长势好,有的菜叶枯,有的甚至无奈地死掉了……这个实验向孩子们明明白白地呈现了自然界物种的生命周期以及多样性,同时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把课程实验变成一件可持续的事情。

自然教育的高妙之处就在这里,从不直接给孩子施加课业压力,而是通过有趣的实验把课程变成生活。今年考上北京四中的戴月文是岳颖的学生。因为看了岳颖的一场蝴蝶展览,回去后就拉着父亲来报名,跟着她参加野外观鸟、辨认植物等各种野外活动。初中三年,她一直在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做环志,并带着父母一起加入进来。后来,不但她喜欢上了生物学,连她的父母也被影响,成了野生动物观察爱好者和保护者。尤其是戴月文的父亲,在翠湖湿地做鸟类环志志愿者,至今已有 4年多了。

岳颖说,到野外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会有所帮助。常年在野外观察的孩子,往往具有豁达开朗的心态,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更强些,也更加自立。孩子们从大自然那里学会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心胸与气度都会得到修炼,不仅充实自己,也会影响更多人投身于保护自然的潮流中,让自然教学变得无限广阔。

谈及未来,岳颖希望用她的行动影响人们,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不占有、不亵玩、可远观、可近看的世界。她愿意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自然理念的传播者,带给孩子更多感受自然、接近自然从而爱上自然的机会。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