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经济体迎来周期性复苏,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突出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世界主要经济体迎来了周期性复苏。印度央行前行长、芝加哥大学教授拉詹乐观地说,“这一次所有的增长引擎同时发动”。
美国经济温和增长。美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为0.7%,创3年来新低,但消费者信心指数居于高位,4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7,比一年前上涨了9%。三大股指连续上涨。纳斯达克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上涨,创下4年来最长连涨纪录。美国的失业率保持在5%以下,接近自然就业状态。
欧元区的经济形势也比较乐观。第一季度欧元区及其主要成员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呈现良好增长态势。相关数据显示,欧元区4月经济景气指数为109.6,位于10年来的高位。
日本经济也出现恢复迹象。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日前表示,日本出口与生产均在复苏,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接近2%的物价目标水平。
新兴市场国家维持向好态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报告认为,金砖国家经济整体向好,俄罗斯逐步摆脱经济负增长状态,巴西经济有望在2017年下半年恢复正增长,预计俄罗斯和巴西全年经济增长分别为1.0%和0.5%。2017年印度经济增速预计会达到7.3%。南非经济2017年预计增长1.1%,也好于2016年。总体来看,2017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降低。尤其是中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9%,高于市场预期。
拉加德认为,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今年还将维持在75%以上。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预测,至2030年,中国对全球消费支出的贡献将超过其他国家。中国目前已经是4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而美国是32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
维持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需要高度警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虽然出现向好态势,但各经济体仍面临隐忧和风险。IMF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美国加息步伐快于预期,可能引致全球金融状况更快收紧,美元大幅升值,从而对脆弱经济体造成不利影响;金融监管大力收缩,可能刺激过度冒险并增加未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新兴市场国家金融状况收紧;在部分产能大量过剩的发达经济体中,需求疲软、通胀低迷、资产负债表薄弱以及生产率增长乏力之间形成了负面反馈循环;非经济因素,包括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国内政治分歧、治理薄弱和腐败、极端天气事件以及恐怖主义等,都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风险。
世界经济的此轮复苏能持续多久?如何让复苏更有后劲?专家们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既需要建立稳健的国内政策基础,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又需要坚定致力于开展国际合作,以保持可持续、更持久、更包容的经济增长。
维持包容性增长,需要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保持高度警惕。IMF首席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认为,一些发达经济体在政治上趋于支持零和政策,这将会损害国际贸易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多边合作。有些国家认为改善这些国内状况不如限制贸易来得容易。然而,限制贸易会中断供应链,影响全球产出,导致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上涨。其中低收入家庭受到的损害最为严重,因为他们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最高。
在日前举行的哈佛中国论坛上,记者听一位金融界人士谈起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切身感受。他说,在纽约的纪念品商店,有些标志性纪念品原来都是“中国制造”,如今却变成了“美国制造”,质量与“中国制造”一样,价钱却比“中国制造”高。消费者是受益了还是受损了?台下的一片笑声,回答了他的问题。
维持包容性增长,需要重视技术进步对产业工人带来的冲击。虽然技术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节奏,中低水平的技能工人则将陷入收入下降的困境。
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日前对本报记者表示,他在美国设立工厂,创造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但在挑选员工时,却面临一个困难:真正能达到用工标准的人太少,许多人因为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而被落下,需要重新进行培训才能上岗。这是美国“去工业化”造成的结果。
在发达国家如此,在新兴市场国家也如此。自动化和外包的普及,尤其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就业增长带来挑战。为此,各国政府需要做更多工作来帮助民众迎接重大技术进步。正如未来学家安德鲁·麦卡菲所言:“赢得比赛的关键不在于和机器一较高下,而在于借助机器一较高下。”关键在于加强技能培训和求职援助。
维持包容性增长,还需要充分重视国际合作。通过合作减轻外部失衡,降低一个国家不可持续的政策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影响。同时,通过合作来确保金融稳定,包括建立一个更强有力的全球金融安全网,用以帮助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遭遇困境时更好地应对资本流的波动。
总而言之,世界经济增长仍然较为温和,并受到政治和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影响。专家们认为,应该运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加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