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至今,很多地方都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区甚至特色产业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以广东省为例,仅省级特色产业镇就多达413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达3.03万家,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38%。
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经济及技术水平等受时代局限,一些特色产业区(镇)的建设与营运管理标准低于最新标准,尤其是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工艺技术、生产管理与在线监测监督水平明显偏低,导致一些特色产业区(镇)的生产效率、节能与环境保护水平普遍偏低,急需提质再造。
笔者认为,特色产业区(镇)环境提质再造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是通过企业升级改造,提升企业的工艺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生产管理和监测监督水平,逐渐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水平。企业的工艺技术、节能及环境保护措施、生产管理水平是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浓度的决定因素之一,企业提质升级自然是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与环境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强化环境自觉,将环境保护内化于企业文化,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与标准,主动提升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开展节能环保改造,高标准建设污染物排放监测监督装置,融环境保护于企业发展之中。行政管理部门应将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体系项目,并建立企业环保红黑名单。
二是通过特色产业区(镇)的生态工业园化再造,整体提升区域的环境保护水平。行政管理部门应将特色产业区(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商会的行业管理作用,推动特色产业区(镇)整体进行生态工业园化再造,减少特色产业区(镇)的总污染排放量。
要以规模以上企业为骨干,通过企业关停并转,再造产业链和污染物处理的“食物链”,借此提高产业集聚度,突破关键工艺技术,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上下游产业链,建立污染物处理的“食物链”。
要在企业独自开展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建设特色产业区(镇)污染物集中深度治理设施,变企业独立排污为特色产业区(镇)集中排污,以便于污染物排放监测监督,降低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成本。
借鉴美国大气污染物控制的“泡泡政策”,推行特色产业区(镇)污染物总量控制办法,允许特色产业区(镇)根据区域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兼顾企业污染物控制成本和产业持续发展,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调剂污染物排放种类与数量。
三是新建高标准的产业园,将特色产业区(镇)内的企业迁入园区。这项措施的优点是高标准另起炉灶,有利于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极大化,而劣势是园区建设所需时间长、成本高昂,在人多地少的地区推行难度较大。特色产业区(镇)提质再造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融合,应稳妥推进。对于土地供应紧张地区,可优先考虑对业已形成的特色产业区(镇)进行生态工业园化再造,适时督促企业升级改造,既稳住企业、产业与经济发展,又促进企业、特色产业区(镇)与环境提质再造。对于土地供应有保障的地区,可以考虑将特色产业区(镇)企业迁入新建产业园,同时要衡量新建园区的时间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