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寿命差距说明什么 60%受社会经济水平影响,余下为日常生活方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3  浏览次数:408
核心提示: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30多年前相比,尽管全美人口预期寿命增长了,但不少州县的预期寿命并
 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30多年前相比,尽管全美人口预期寿命增长了,但不少州县的预期寿命并没有上升,最大差距达20.1岁。同样的问题,中国也存在,有的甚至差距更大。

  中美各地预期寿命差距不小

  这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从1980年到2014年,美国预期寿命上升了5.3岁,达到79.1岁,其中男性增加6.7岁,女性增加4岁,但各地区预期寿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科罗拉多州一些县的预期寿命不仅全美最高,也高于2014年全球预期寿命最高的安道尔(84.8岁)。另有不少地区的预期寿命则不升反降。肯塔基州奥斯利县的预期寿命由1980年的72.4岁,降至2014年的70.2岁。

  中国目前没有具体到县的人均预期寿命数据,但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4.9岁,上海、北京均超过80岁,遥遥领先;排名最后的青海、云南、西藏预期寿命大致在68至70岁之间;第一位的上海与最末位的西藏相差12.09岁。《生命时报》记者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规划的区域划分,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预期寿命进行了计算,分别为77.13岁、74.75岁、72.7岁,呈递减趋势。

  归根结底是资源均衡问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表示,人均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其计算过程包含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意外事故等诸多要素,反映了医疗服务、环境、教育和其他生活质量指数等的影响。不论是美国各县还是中国各省的预期寿命差距,都与经济发展程度直接相关。

  研究主要作者克里斯托夫·穆雷和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卫生与医药学教授米拉也表示,除运动不足、吸烟等因素外,种族、受教育状况、贫穷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医疗水平都会影响预期寿命。其中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占60%,余下的是日常生活方式。例如,相对长寿的科罗拉多州就有很多滑雪度假村,家庭收入也位居全美前列;预期寿命较低的南达科他州部分地区为印第安人保护区,许多公共卫生政策难以落实,比如禁酒令很难推行,使得新生儿畸形高发等。

  不少人出于健康考虑,纷纷逃离雾霾笼罩的北上广等大城市,到云南、贵州等地找寻青山绿水。但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预期寿命反而高于相对欠发达地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宋新明指出,这反映出收入、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公平性问题。“上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分析了当时的全球社会经济和卫生状况,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各国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正不断扩大。美、英等国的研究还发现,仅仅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并不能消除差异,居民经济、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还是突出问题。”

  第一,社会发展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都发现,越是社会发展平衡的地区,预期寿命越高。著名的人口学家萨缪尔·普勒斯顿研究指出,经济收入和人均预期寿命关系密切,人均GDP差异对国家间预期寿命差异的影响超过70%。这一规律具体到某一国家各地区之间依然有效。这是由于不平衡会带来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医疗技术发展以及心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健康和寿命。

  第二,社会基本卫生服务。癌症、心脏病等慢性病,以及传染性疾病是制约人均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其中,传染病的流行现状是当地社会基本卫生服务的“一面镜子”。经济欠发达地区传染病相对高发,反映其社会医疗水平有限,难以提供基本卫生保障。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水平、急救服务能力等较强,在慢病的防治、急性发作的抢救方面都有优势。

  第三,文化教育水平。王培玉说,社会进步了,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在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高发。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并不低,人均寿命却较高,主要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快,居民文化水平和健康素养较高,懂得选择健康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

  公共卫生政策必须落实

  宋新明说,居民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是双向关系。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了,国民健康长寿了,付出的生产劳动力多了,国家发展就快了,经济也就上去了。经济增长又能反哺医疗卫生技术和服务,居民的身心状态更好就更易长寿。

  两位专家共同呼吁,要尽快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加强医疗卫生的公平性。王培玉说,医疗卫生事业的效率、质量、公平三大要素中,要优先考虑公平,医疗卫生服务要能覆盖边远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缩短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医疗水平差距。

  宋新明说,经济发展对健康水平的推动作用并非自发的,而是要靠政府加大对健康的投入。这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历史上的一些经济腾飞,诸如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突飞猛进,20世纪早期美国南部的腾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南欧和东亚的强劲发展等,都是以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和改善营养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作为后盾的。他建议对欠发达地区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对贫困人群出台救助政策,同时把增长的经济收入进一步分配到相对欠发达地区以及民生、健康等领域,包括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保证基本的药物和卫生服务供应;改善社会卫生条件,如改进饮水、改造厕所等。

  缩小地区健康差距,各地区居民义不容辞。王培玉建议,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越要主动提高健康素养,力争晚生病、少生病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