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好奇又好动的天性往往让他们招来意外伤害,这是最让爸妈担心又揪心的。与其意外发生时慌乱无措,不如未雨绸缪,来跟专家学习孩子误服毒液、异物卡喉、玩水淹溺、惊厥抽搐……这些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应急处理措施。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李佩青及副主任马文成,应邀主讲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大讲堂微课”,一起来听一听。
问:孩子误喝毒物能催吐吗?
答:不是所有溶剂都适合
急性中毒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之一,毒物来源为市民常见的工业有机溶剂(如天那水)、生活化工用品(如洗发液、颜料)、药物和毒虫害药(如“毒鼠强”、蟑螂药)等。李佩青表示,孩子急性中毒后,突然发生的呕吐、昏迷、惊厥以及翻白眼等是常见症状。
她指出,中毒后,家长首先要明确孩子中毒原因(可通过气味及溶剂容器进行判断),并将其与中毒源隔离;其次用清洁的流动水,对儿童皮肤、眼部或口腔中的有毒物进行约20分钟的清洗;再次,拨打120或送往就近医院求医;最后在就诊时,建议家长向接诊医生说明孩子中毒前先兆、活动区域、误服毒液和急救处理措施等,如条件允许建议向医生提供毒源,以便施救。
李佩青强调,不建议用“催吐”排出毒物,原因在于部分溶剂不适合催吐排出,另外在催吐时,异物可能会倒吸进入呼吸道,导致呼吸道堵塞。
问:误食异物怎么办?
答:堵塞气道需急救排出
婴儿及儿童误食异物导致的气道梗阻时有发生,果仁、果冻以及玩具小零件,是婴儿和儿童气道梗阻的主要异物。李佩青表示,患儿常见表现为剧烈咳嗽及呼吸困难,此时家长应用急救手法将异物排出。
具体怎么操作?
儿童篇
1.家长首先询问儿童是否被异物呛喉,确认儿童异物梗阻后,家长立刻朝患儿背部进行五次拍打,助其排出异物,若异物未排出,立刻实行“海克利姆急救法”。
2.首先将患儿双腿打开,家长双腿以弓字形支撑在患儿身后;其次双手环抱患儿腰部,左手成拳并将拇指侧对准患儿腹部,置于肚脐上方两横指高的位置;再次右手成掌握住握拳之手。
3.双手向上向内急速冲击地用力,快速向上向内挤压时,从而形成一股冲击性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冲出。
4.重复上述手法直至异物排出。
婴儿篇
1.当婴儿发生气道梗阻时,施救者将婴儿的身体置于左手前臂上,左手手掌轻托婴儿下巴,使其保持头低脚高的体位,用右手掌击拍婴儿背部,5次后停止。
2.换另一只手,将婴儿仰躺在右手手臂上,保持头低脚高,用食指和中指对婴儿的胸部进行冲击性按压,5次后停止。
3.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婴儿的喉部、气道的异物排出。
问:发生淹溺怎么办?
答:无呼吸脉搏立刻心肺复苏
淹溺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之一。李佩青指出,假如发生淹溺,家长将孩子救上岸后,首先确认患儿是否有意识,儿童拍肩膀并喊其名字,婴儿则是拍打其足底并呼唤;若患儿无反应,可用面部凑近患儿鼻部,判断是否有呼吸,若无呼吸要打120;拨打电话后,家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患儿喉结,滑动至患儿颈部左边或右边的凹陷位置并施加压力,感受患儿是否有脉搏搏动,若5~10秒内无搏动,家长需立刻施行心肺复苏。
儿童心肺复苏
1.将患儿置于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掌的掌根放于患儿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另一手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注意手指不接触患儿胸壁。
2.施救者上身前倾,腕、肘及肩关节伸直,借助上半身体重和肩部肌肉力量,以每分钟100~120次速率进行按压,按压深度为5厘米左右,每次按压后应使患儿胸廓完全回弹。
3.按压30次后,施救者抬起患儿下颚开放其气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并给予2次呼气(每次呼气1秒钟)。
4.按照上述步骤重复5个循环,再判断患儿是否有脉搏和呼吸,若恢复脉搏则将患儿头部侧至一边,等待120到来。
婴幼儿心肺复苏
1.将患儿置于平坦位置,施救者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放于患儿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以每分钟100~120次速率进行按压,按压深度为4厘米左右。
2.按压30次后,施救者抬起患儿下颚开放其气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并给予1次呼气(每次呼气1秒钟)。
3.按照上述步骤重复5个循环,再判断患儿是否有脉搏和呼吸,若恢复脉搏则将患儿头部侧至一边,等待120到来。
问:虫咬伤后要去医院吗?
答:出现过敏须送医
户外活动中,虫咬伤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一大隐患,家长应如何处理?李佩青以最常见的蜂类昆虫蛰咬为例,家长明确孩子被哪种蜂类昆虫蛰咬后,将残留在伤口中的毒刺拔出,用酸性溶液(如醋)或碱性溶液(如氨水)冲洗中和,最后让患儿服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
那么发生虫咬伤后是否应立刻去医院?李佩青表示,并非所有虫咬伤都必须去医院,但如果虫咬伤后发生伤口局部病变、心脏骤停、呼吸窘迫及皮肤过敏时,需送往就近医院处理。
问:热性惊厥后该按人中吗?
答:按人中是“技术活”
部分高烧患儿,在发烧时可能出现抽搐现象,这是发烧中常见的热性惊厥。马文成解释,发烧的患儿中,有4%~5%发生热性惊厥,其中30%~40%的患者会有复发,同时发生第一次惊厥后,患者有较大概率在24小时内发生二次惊厥。
马文成表示,应对惊厥主要措施是预防,患儿发烧期间,家长应做好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烧措施,理论上可降低惊厥发生概率;一旦患儿惊厥抽搐,家长应让孩子平躺,保持呼吸气道通畅,并将头部转向一侧让口中分泌物流出;切勿搂抱安抚患儿,强行打开患儿口腔;待症状结束后,立刻送医院,而多次惊厥发生者应进行医学影像检查。
“另有资料指出,惊厥发生后应按人中穴,但按人中是‘技术活’,家长未接受专业训练有可能造成继发伤害,因此应交由医护人员处理。”马文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