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位于中国最北端,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罗斯为邻,是中国重点国有林区,“身兼”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重任。
“天保”: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1987年5月6日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山火持续了28天,过火面积101万公顷、致死211人、烧伤266人。此后,大兴安岭拉开了10年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序幕,展开了火烧迹地更新和生态系统恢复工作。
中国陆续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即天保工程)一期和二期。大兴安岭在天保工程二期中进一步调减木材产量,2011年调减到72万立方米,2012年调减到64.3万立方米,2013年调减到56.5万立方米。如今,大兴安岭北部四个林业局火烧迹地上恢复起来的人工林已郁郁葱葱。
停伐:“伐木人”变“护林人”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截至目前,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684.1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5.8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91%,林区生态与停伐前相比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伴随而来的是大兴安岭有林可依、无木可伐的阵痛期。昔日的林场“伐木人”变为“护林人”,观念、职责和本领都需“急转弯”。
在振兴东北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林木深加工产业、林区商贸服务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北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三大新兴产业,为林区人指引了新方向。
今年的中国大兴安岭漠河第二十七届北极光节,让当地旅游业迎来收入旺季。43岁的马云龙历经大兴安岭几次历史性转折,于停伐那年在北极村开了“时光驿站”酒店,他说:“各国游客来到漠河‘找北’‘找冷’,看极昼、寻极光,我现在的年收入相对停伐前更多了。”
转型:为东北振兴积势蓄力
大兴安岭地区的天保工程踩上了中国《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鼓点”——加强生态建设。针对相关发展要求,大兴安岭坚持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方向,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大兴安岭行署资源局局长刘志说:“依托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石林以及史前文化等旅游资源,大兴安岭倾力将‘绿水青山’与‘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还将绿色食品业、生物医药业、森林矿汇业、水经济和绿色矿业以及文化产业等作为经济转型主导产业,使林区经济伴随转型实现提速增长,为东北振兴积蓄力量。”
在中国重点国有林区大兴安岭转折发展的同时,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也正在向经济建设中心砥砺前行,焕发“春风吹过,万木争荣”的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