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资金的融通,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宗旨和天职。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资金回报率开始降低。过去10年,银行同业资产的比重从12.21%提高到25.23%。同时,影子银行问题显现,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滞留,自我循环,拉长了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链条,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因此,必须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具体而言,金融机构要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能盲目铺摊子,体内循环。首先,我国经济需求结构升级,供给体系没跟上,从而出现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为抓手,平衡供求、组织资源,在修复国内经济失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次,下决心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链。直接融资补短板,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间接融资调结构,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此外,还要解决好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资产质量、服务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不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真正以源头活水浇灌实体经济茁壮成长。
主动防范金融风险,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
金融意味着资金使用者与所有者的分离,风险与生俱来。现代金融业链条长,利益诱惑大,参与者行为变化快;金融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外溢性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叠加。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美国、日本、欧洲已经被金融危机洗劫过一遍。由于经济的一体化和趋同原理,许多人认为我国有可能是“下一个”。虽然我们的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是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既防“黑天鹅”,做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准备;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更要有总体预案。
截至2016年底,我国银行、证券、保险总资产规模达253.16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77.42%。金融市场的大发展以及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也伴生出一些金融乱象。因此,必须补齐监管短板,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推动经济去杠杆,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对那些占有金融资源,回天无力的国有僵尸企业,要坚决处置掉;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防范政府自身的金融风险,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从制度上避免风险漏洞。
深化改革,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五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也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矛盾。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针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改革。在国内市场,要促进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国际市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合理的人民币价格促进国内外资源有效配置。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以我们的体制优势探索实现金融稳定的中国方案。
总之,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只有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才能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只有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只有深化改革,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从制度上有效防控风险,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