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是北京的一名拾荒者,大街小巷走了几十年,对怎样拾荒早有自己的办法。这几年,随着外卖餐盒数量的增多,宋明也调整了自己的时间,“早上六七点去居民楼附近找,下午一两点再去。”
近年来,随着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订餐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在线订餐市场自2011年起一直保持较高速增长,2016年市场规模达到1662.4亿元,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45.6亿元。
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美食,对用餐者来说确实便利许多。但与此同时衍生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注意,无数的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外卖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又一次抬头,外卖垃圾“围城”的现象日趋严重。
塑料围城
2.56亿人——这是艾媒咨询统计的2016年中国在线订餐用户规模,按照每人每天订购一份外卖计算,每天将有2.56亿份外卖被送往用户手中,其中至少分别产生2.56亿个餐盒和塑料袋,使用过后,每个被废弃的塑料餐盒和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几百年。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外卖餐盒材质多为PP5(聚丙烯),因其具有无毒害、耐高温、重量较轻等优势,所以被外卖打包广泛使用,而其不易降解的特性却给垃圾处理带来了难题。
“关键是有没有回收价值。塑料餐盒往往比较轻,废品回收站不愿意回收。”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曾收集过塑料餐盒给回收站,却遇上了回收站不愿收的尴尬。
北京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相关调研发现,许多塑料餐盒质地很薄,不好再生,市场对这类塑料需求并不大。
宋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现在回收塑料餐盒的价格大概每公斤两元,而且很多回收站还要求餐盒基本干净,不干净不要,“若不是看它数量多,又不用费力找,我也不会捡。”
不易降解也不易回收,塑料餐盒只能被当做垃圾处理,无论填埋还是焚烧,这些“白色垃圾”都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寻找其替代品一直是业内人士努力的方向,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仍未实现。
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西方许多国家用的是纸质餐具,但因为中餐烹饪方式多油和汤,所以无法适用。
而对于其他可降解餐具,像玉米秸秆餐盒,马军表示,制作过程中还得添加其它不可降解的材料,虽然有环保的作用,但作用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大,并且成本高昂,推广也有问题。
环保要成硬指标
“生产责任一定要延伸到末端。生产者批发出去多少,就有责任回收多少。”面对外卖垃圾“围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并逐级承担起塑料餐盒回收的责任。同时,提倡使用可降解餐盒,对生产和使用不可降解餐盒的企业征收环境污染税。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也赞成宋豫秦的建议。他提出“共享餐盒”的概念,“用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餐盒,比如不锈钢产品。消费完的餐盒又收回去了,消费者也不需要承担这个成本。”
而对于政府运用税收杠杆去调节产业的建议,马军认为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政府征收很高的税,业态就发生了变化。”他表示,也可以从管理方面对企业提一些要求,让环保成为硬指标,最终促使整个行业加大投入去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上,随着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一些外卖平台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有助于环保的行动。
2011年,饿了么就在平台上推行“1元换环保餐盒”活动,淘汰平台上的泡沫餐盒;2017年4月,饿了么推出新一代环保可降解塑料袋,目前正在全国范围陆续推广。而美团外卖也在今年6月,联合中国烹饪协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数十家餐饮外卖品牌共同发起“绿色外卖行业公约”,号召“行业绿色发展,顾客绿色消费,共创绿色生活”。
“作为领先的企业应该去探索这样的解决之道,形成行业约束和标准,不然就会遇到监管方面的压力,只能等着别人来约束了。”马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