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成因 手机代表个人身份认同
《网络心理学》杂志刊登的韩国成均馆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的研究显示,“手机分离焦虑”或者说“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没了手机不能打电话那么简单,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把智能手机看作是储存我们记忆的载体,成为我们人体的一个“电子大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旦没了手机,我们就像是缺胳膊断腿一样,整个人都“残了”。
研究称,很多人已经把在脸书、推特上的状态分享作为他们生活经历的一部分,所以手机也就作为载体,算是参与了人生的各个阶段。而且,由于智能手机越来越私人化,一些人将秘密聊天记录、日常记事和隐私照片等都存在手机里,这让手机完全变成了一个储存大脑记忆的电子版模式。研究认为,智能手机里存储的一些内容足可以唤起很多人对过往生活的记忆,因此也成为了个人身份认同的延伸部分,而不可或缺。
“当人们把手机看作是个人的延伸部分后,他们会更加依赖手机,根据心理学家Bowlby的依赖理论,人们就会更倾向于寻求亲近,保持身体接触,抗拒分离。”研究人员提醒,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事无巨细的支持,就会导致这种依赖性愈演愈烈。
同时,研究人员对300名韩国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在手机交流中使用语言的特点,最终发现,有严重手机依赖症的学生在聊天记录中更倾向于使用跟“自我”和“记忆”有关的词汇,比如“回忆”、“我”、“我们”这些关键词。
病情治疗 用暴露疗法隔离依赖症
一般而言,手机依赖症的表现包括不能关机、频繁地查看信息、不断地充电、上厕所也带着手机……患上手机依赖症不仅会让我们的身体受影响,比如患上“键盘指”和“颈椎病”,还有可能让我们的精神涣散,学习和工作都无法全情投入,非常影响效率。
圣地亚哥互动媒体研究所的布兰达教授也是此项调查的参与者之一,在他看来,手机依赖症,害怕错过信息、害怕失去网络连接,这种现代社会特有的科技产品依赖问题,和传统的依赖症本质是相似的。“只能是采用暴露疗法”,布兰达教授给出的治疗方案很简单粗暴,“关掉手机,让人体适应这种隔离的感觉,不管有多么不舒服,相信都可以慢慢缓和”。
另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79%的人在睡醒以后会马上查看手机,美国年轻人每天在手机上大概花费5.2个小时。专家认为,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18至26岁的青少年患手机依赖症的可能性最大。今年年初,专门针对这个年龄段的手机依赖症调查发现,年轻人在被强行隔离手机后,他们的身体出现了类似“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患者的心跳规律,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此期间出现烦躁不安、抓痒、抖腿等症状,这些通常认为是人在压力环境中最常见的表现。
手机依赖症级别测试
请你拿出一张纸,在纸上顺次写下1-20的数字。按照下面的题目顺序,给每一道题打出1-7分之内的一个分值,1表示强烈不同意,7表示强烈同意。最后,将所有的分值相加,得到你的最终测试结果。下面,就来测测你的病情有几分,看看是否到了需要“治疗”的地步。
测试问卷
1.如果不能随时看到手机信息,我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2.如果我想用手机查看信息却发现连不上网时,我会恼羞成怒。
3.如果我的手机不能随时更新新闻,例如正在发生的大事或者天气状况等,我会感到心烦意乱。
4.如果我想用手机时找不到它,我会怒不可遏。
5.如果手机突然没电了,我会内心产生恐惧感。
6.如果我的手机没话费了或者话费套餐用光,我会惊慌失措。
7.如果发现手机没信号了,或者连不上Wi-Fi,我会不断频繁尝试连接信号。
8.如果在某个地方手机不能用了,我特别害怕此时被困在这里。
9.如果一段时间不能查看手机,我会抓狂。
10.如果没手机,我会感觉很焦虑,因为不能频繁和家人或者朋友交流。
11.如果没手机,我会感觉很担心,因为我的家人或朋友没法联系上我。
12.如果没手机,我会感觉很紧张,因为害怕接不到一些重要电话和信息。
13.如果没手机,我会感觉相当焦虑,因为不能随时和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
14.如果没手机,我会内心紧张万分,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会在试着给我打电话。
15.我跟家人朋友联系比较频繁,手机不在身边就会六神无主。
16.我在网上比较活跃,没有手机会觉得网络身份认同受到威胁,因此感觉很紧张。
17.没有手机,朋友圈和微博不能实时跟踪状态,这让我产生百爪挠心的感觉。
18.没有了手机,朋友圈和微博上的留言不能及时回复,这会让我觉得尴尬。
19.我会因为手机不在身边无法实时查看邮件而感到浑身不自在。
20.没有手机在身边,整个人都变得六神无主无所事事,不知道干点什么好。
评分标准
20-60分:
轻微手机依赖症患者
60-100分:
中度手机依赖症患者
100+:
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