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街道是上海市高档商务楼宇最为集中的区域,已入驻的共享单车企业有ofo、摩拜、享骑、小蓝单车等,随意停放共享单车的问题也很严重。团队发现,有一些用户为图省事,将单车就近停,全然不顾其他行人和车辆的方便和安全;有一些人行横道上下口被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堵得水泄不通,行人根本无路可走;一些地铁出站口原本就人流量大,一排排的共享单车停靠在最靠近地铁口的位置,方便了部分用户,却给其他人带来了麻烦。
团队对路人进行了随机调查,调研结果显示,39.07%的用户在使用完共享单车之后就近停车,27.66%的用户会视情况而定,按规定停放在自行车停车点的只占33.27%。由此可见,随意停放共享单车的现象较为普遍。
“乱停放”已成管理难题。在上海市级平台的12345热线中,每月接到有关共享单车的投诉达到上百次,社区居委会的人员也表示经常收到关于共享单车进小区乱停放的举报。由此可见,共享单车的乱停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市民正常出行、降低生活品质的一项因素,较为混乱的停放秩序也给市政管理和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在政府职能部门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要通过监管、协调、规整、执法的手段管理共享单车,他们可以协调政府、行业协会和共享单车企业管理共享单车,并强制管理共享单车;街道办事处通过宣传、网络化联动、购买非机动车管理队伍的服务管理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企业通过运维人员、大数据等各种手段规范共享单车停放问题。
以共享单车企业的运维人员为例,王哲通过调查了解到,他们多是兼职,工作时间大概是6:30~11:00和13:00~17:00,一个地铁口有三四个出口,每个出口每家公司投放人员三到四名,ofo和摩拜加起来有七八名运维人员。“因为人数本来就不多,所以他们没什么理由来消极怠工,而且我们发现一些平台有监督机制用于保证他们工作”。
然而,团队经过实际调查判断这些运维人员的数量并不够,总体来说工作过于繁忙,一些地铁口到高峰期时车流量很大,工作人员难以协调。“我们经常听见一些运维人员向我们抱怨很累,每天都要搬几百辆车,身体都有些撑不住了”。
不仅如此,团队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共享单车的一些其他停放现象——“潮汐效应”:公交站点、地铁口、写字楼等区域上班期间被共享单车包围,下班后又全部被骑走,出现共享单车堆积;“堰塞湖效应”:在景点密集、轨交站点集中、商业载体地区形成单车堆积,骑进来的多,骑出去的少;“蝴蝶效应”:停放共享单车的时候具有随意性和从众性;“马太效应”:用户在自行车停放较多的地方优先停放,导致这些地方的车越来越多。
和公众一样,调研团队希望知道是谁导致了共享单车乱停放的问题。
调研团队发现,爆炸性增长是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特点,而共享单车的过量投放,是出现上述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共享单车用户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两者之间不再存在归属关系,增加了用户骑行和停放的随意性。
也有不少人将乱停放共享单车归结为用户素质低下。王哲调查后认为,从直观上来看可能是素质的问题,但他更赞同的是,共享单车管理机制没有跟上。
“调查结果显示,违规停放密集出现,一般是在交通量大的地铁口、上班的写字楼等地,这些地方出入的人多是白领,能说他们都是没有素质的吗?”王哲觉得不规范停放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归结到部分人的素质上是不合适的,真正原因还是管理没有到位,他相信正确的管理和监督对使用者的素质是一种规范和引导。
8月18日,3位大学生调研者在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SICGI)的第二届中国绿色创新竞赛上展示了“绿色创新方式——共享单车绿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调研结果。调研成员深有感触,他们发现共享单车的管理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很复杂、很深刻的问题,“停放在那里的共享单车没有规定谁来管,有可能会两个人来管造成管理浪费,也有可能根本没有人管。”
团队希望通过“共享管理”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报告中所看到的数据,包括每个管理项目有多少人、人员的具体安排等,都是团队成员着手于实际调查,通过访谈的方式踩点踩出来的。”王哲介绍了这次报告的内容与诞生的过程。
8月2日,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等10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规范自行车停放及管理,地方政府要完善自行车交通网络。与此同时,已有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相继宣布,禁止新增共享单车新车投放。
“我看见国外某市市长说共享单车问题不解决就把这个项目撤掉,而我们现在对共享单车是一种包容、鼓励的态度,没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王哲表示。
从团队调研的角度来看,王哲觉得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需要一些衍生的手段、机制和措施,“共享单车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一种产业的衍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陈璐 实习生 向颖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