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开闸两年后,消费金融进入黄金时代,银行系、电商系平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食市场大蛋糕。
据上证报记者梳理,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从可查经营表现的机构来看,九成在上半年实现盈利;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业务表现也不俗,其中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业务收入实现近200%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消费金融市场仍然巨大,但是同质化现象严重,需发挥各自所长,实现竞合发展。
淘金消费金融盛宴
消费金融市场参与者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银监会批准设立的23家持牌非银机构,为个人提供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贷款,其中20家有银行背景,部分交叉有产业背景;一类是电商平台,主打消费分期产品,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另外还有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分期和现金贷产品。
今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出现爆发式增长,有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表现最为明显。其中,有两家公司营业收入达到或超过20亿元。
上半年,中国银行旗下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20亿元,增长达132.7%,实现净利润6.4亿元,同比增长190.9%。而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组建的招联消费金融,上半年业绩更是一骑绝尘:实现营业收入22.97亿元,同比增长2602.35%;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982%。
“消费金融兼具轻资本和高回报特点,而且消费信贷机会大、风险低,能更好平衡银行业规模与效益。”招商银行副行长刘建军日前表示,消费金融是招商银行战略业务重点。
另外,马上金融、苏宁消费金融和华融消费金融这三家公司上半年扭亏为盈,分别实现净利润1.3亿元、1.47亿元以及4287万元。
电商系平台表现也不俗。京东集团二季度财报显示,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200%。“主要还是用户基数增长,效率也高。”京东金融消费事业部负责人区力告诉上证报记者,在消费链条上提供金融服务,复购率也比较高。
这些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主要得益于消费金融发展正处在黄金时代。相关机构数据统计显示,到2020年消费金融规模将突破8万亿元,每年获客增长率超过20%。若从国内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来看,消费金融也有巨大增长空间。今年1至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超过2016年全年总额。
各系平台拼打法
面对万亿级市场,消费金融公司瞄准的客户群体相似,存在同质化倾向,不同背景的平台如何图谋发展?
市场人士认为,上述两类主流平台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有“金主”,资金实力强,但场景客户是短板;而后者手握数据和场景,但是资金不占优势。
据记者观察,今年以来,“银行系”平台在消费金融市场攻城略地势头尤为猛烈:对外,通过旗下消费金融公司大肆跑马圈地;对内,银行本身的消费金融业务也是风生水起。
电商系平台重心则放在技术和场景拓展上,更看重产品体验,深耕细分市场。区力告诉记者,京东金融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之间为竞合关系。“未来公司的更多精力会放在外部场景拓展上,带着客户走出去。主要是盯准产生比较高消费频率的场景,提供能够贯穿生活主线的产品。”
具体到产品细节上,则多有不同。以京东金融近期与第1车贷合作的小白用车产品为例,虽然对标信用卡汽车分期产品,但是信贷模式不一样,更重后续服务。银行信用卡汽车分期产品,是需要先购买后获取金融服务,门槛相对较高,用户资质要求也高。
区力还表示,希望未来资金来源形成多元化组合,包括银行资金,发行ABS、信托以及资管计划等。“这对业务结构来说比较安全,也能够抵御市场上流动性波动。”对于是否申请消费金融牌照,他表示,牌照方面会有布局考虑,且不只是消费金融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牌照是不少银行心之所向,尤其对城商行而言,可借此突破业务拓展的地域限制。今年有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相继开业,参股股东分别有长沙银行、哈尔滨银行、张家口银行和上海银行。此外,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也表示正在申请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