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教育劳动基地 刘蓉娜/摄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报道(王海霞 刘蓉娜):沂蒙文厚,精神方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区域产生一种特色文化,这种特色文化反过来塑造这里的人们。这些年,沂蒙精神像烙印一般烙进了每个沂蒙人心中,“三同”教育基地遍地开花。在费县就有这么一个村子,创新“三同”教育模式,将美丽乡村建设同党性教育相结合,深挖当地历史、生态、民俗、红色、农耕等文化资源,以文化为灵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轴心,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良好开局。这个村子就是费县五圣堂村。
五圣堂村 刘蓉娜/摄
五圣堂村,因明清时期有座供奉着儒家五大圣人(孔子、孟子、曾子、子思、颜回)的庙堂而得名。村内红色资源丰富,1941年8月上旬至11月,抗大一分校学员曾在该村驻扎,当时学员在该村千年汉柏下学习与训练,用他们的话说:“识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抗大老学员傅泉曾先后3次到此寻根溯源。为更好的弘扬红色文化,五圣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恢复建设了抗大一分校驻地旧址,建设石头院落1处,还原了当时抗大学员的场景,现已成为红色教育示范点。
“三同”教育劳动基地 刘蓉娜/摄
基于五圣堂的红色根基,自主来此进行红色教育的组织越来越多,以此为契机,借助美丽乡村优势,2014年开始打造“三同”教育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式的“三同”教育示范户20多家,可同时容纳100多名学员入驻,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可触、可感。通过开展“三同”教育,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增加了群众收入。据了解,基地自成立运营以来,已接待国家、省市各级党校培训班100余批次6500多人。
“三同”教育活动掠影 刘蓉娜/摄
一位曾来此开展“三同”教育的同志对革命老区的村容村貌有了新的认识,他谈到,由于临沂是沂蒙山区,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人们非常贫穷,经济比较落后,思想观念也比较守旧。通过“三同”教育活动,提升自身党性修养的同时,对临沂市、临沂人民有了新的认识。村村通上了宽敞的马路,农家小院高低错落有致,有的民房虽然看上去古老,但干净整洁;人民的穿戴、言语也都很时尚,无不透漏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应有的气质,人人都有手机,家家户户都能看上有线电视,大部分农民都买了汽车,丰收的果实映红了山坡,人民都喜气洋洋,安居乐业。
“三同”教育活动掠影 刘蓉娜/摄
随着“三同”教育的铺开,五圣堂村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做起了旅游扶贫文章,通过争取上级扶贫、农业、旅游项目资金,改造提升农家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35人实现脱贫,其中,农家乐吸纳12名贫困人员从事农家乐务工,月收入1500元;15名贫困妇女通过制作虎头娃娃、香荷包等手工艺品,月收入1200元;8户农户通过开展果品采摘旅游,实现增收2000元。现如今,五圣堂村由昔日“山门紧闭、山道弯弯”的小山村蜕变为生态优美、环境和谐的富裕村,已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党性教育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精神之钙不仅补给了党员干部,也深深地植根于乡村发展之中。在临沂,一个个红色乡村正逐渐振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