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找到治疗沙眼敏感抗生素轰动世界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沙眼患病率达80%~90%,城市地区沙眼患病率略低于农村,当时沙眼是首位致盲眼病,人群沙眼致盲率高达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说,为遏制致盲性沙眼的发展,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沙眼防治工作。1956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沙眼的致病原是沙眼衣原体,并成功制作了灵长类动物沙眼模型,找到治疗沙眼的敏感抗生素,轰动了世界。
同时,中国眼科工作者对沙眼的病理、诊断标准和分期以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加快了沙眼防治的速度。
摘掉“沙眼大国”帽子
20世纪80年代,中国沙眼得到明显控制。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沙眼从原来的首位致盲原因降至第三位。
王宁利介绍,2012年,中国启动“2016年前在中国根治致盲性沙眼”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眼科专家和世卫组织技术官员组成专家组,在中国防盲及眼科工作者的参与下,对全国沙眼高发的16个省(区、市)进行了沙眼流行情况调查。项目采取评估和防控同时进行,连续监测3年,并对筛查出的沙眼患者进行免费治疗。
该项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活动性沙眼、沙眼性倒睫患病率分别为0.196%、0.002%,远低于世卫组织2008年确定的沙眼流行区标准(5%、0.1%)。1岁~9岁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和15岁以上人群中,沙眼性倒睫患病率低于世卫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标准。
调查证实,中国已不再属于沙眼流行国家,实现了根治致盲性沙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