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3D打印:还患者一个人工椎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06  来源: 健康报  作者: 何丽平  浏览次数:423
核心提示:3D打印将成为实现数字化制造的关键技术。据了解,3D打印通过光固化立体成型、分层实体制造等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是骨科方面可
 “3D打印”将成为实现数字化制造的关键技术。据了解,3D打印通过光固化立体成型、分层实体制造等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是骨科方面可根据病人修复重建的需要设计个性化的重建椎体,植入体内,使其功能重建。近期,广东南方医院就有一名患者成功进行了3D打印仿生人工椎体置换手术。

脊柱肿瘤致椎体严重破坏

35岁的男性患者黄某,5个月前双下肢不明原因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仅能缓慢行走。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进行相关检查后诊断为: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相应层面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导致胸12椎体及其附件骨质破坏。

据了解,骨巨细胞瘤是一种侵袭性肿瘤。其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居骨肿瘤发病榜第3位;绝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患者年龄在20岁~40岁,病变常发生在长骨的骨端,常见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与桡骨下端,呈溶骨性,脊柱上比较少见。动脉瘤样骨囊肿又称良性骨动脉瘤,是具有侵袭性的骨病损;60%~75%发生于股骨上端、椎体和附件,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靠近关节时出现运动障碍,侵犯胸腰椎可以出现疼痛和下肢萎缩,大小便失禁甚至截瘫;多发生于10岁~20岁年龄段的人群。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医师郑明辉介绍,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很少见。肿瘤对该患者骨组织的破坏造成椎体强度下降,椎体高度丢失,继而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同时部分肿瘤组织突破进入椎管,造成脊髓、神经受压,患者有双下肢感觉、运动减退症状进行性加重。

该科集合全科及相关科室力量详细评估讨论后,为患者制订了全麻下行全椎体切除、椎体置换的手术治疗方案。然而,用现有脊柱内固定产品的标准无法匹配病人的生理参数,且易出现内植入物下沉,继而出现钉板系统断裂可能。为解决这个难题,治疗团队决定根据患者情况,特制一个人工椎体。

设计了20余种框架结构

研究团队根据病人脊柱的CT扫描数据,为患者的脊柱建立了精准的3D图像。根据这个图像,设计出属于病人的个性化植入物,并进行3D打印。为了使个性化定制的人工椎体与病人椎体间更好地融合,研究团队设计了20余种承受荷载的框架结构,数十种骨小梁拓扑结构,圆柱形、肾形、笑脸型、香蕉型等10余种外形及大小,组合达上千种。

经过数百次修改、模拟、再修改及测试筛选,结合该患者为单节段椎体破坏,并且位于胸12(胸腰段),治疗团队选择了一体化结构、12面体骨小梁拓扑结构、原始椎体、75%孔隙率的人工椎体。

据了解,治疗团队通过患者术前脊柱CT,同时应用“逆向形技术”获取临近椎体终板形态作为人工椎体的上下面,这样可以让人工椎体与患者脊柱骨界面完全贴合,提高其接触面积、降低内植入物与骨界面应力,减少甚至避免终板骨折、人工椎体下沉。

“人工椎体坚强的内部框架结构支撑力,能够通过人工椎体轻松承载人体上半身重量,不仅恢复脊柱整体高度,同时提高脊柱整体稳定性,减少脊柱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的风险。”最后,在手术团队和设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患者术后3天便可自由下地。

整个流程可控制在两周

郑明辉介绍,脊柱肿瘤、脊柱严重爆裂性骨折等所致椎体严重破坏的病患,其治疗方法主要为全椎体切除术,该手术会严重破坏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凡是施行全椎体切除术者,均需要重建脊柱稳定性,即在切除的椎体处植入人工椎体,传统的人工椎体并非针对患者的个性化设计,而是早已按型号机器加工设计好的,大小或不匹配。若人工椎体上下面与人体的椎体不能完全接触,受力不均匀,易出现终板骨折、内固定下沉,严重影响其支撑力度,达不到理性的远期效果。而3D打印个体化制备的置入物进行组织缺损的修复,可以大大提高外科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

该3D打印仿生人工椎体/间盘一体化植入物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郑明辉表示,通过3D打印仿生人工椎体的设计,团队摸索了一套优化流程,可以将从患者获取病变椎体参数开始到最后个性化3D打印仿生人工椎体完工控制在两周左右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