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白恬
为帮子女照顾孩子,不少老人离乡来到子女扎根的城市,成了“老漂族”。然而,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操持家务、养育孙子的“老漂族”,身心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专家提醒,老年人抑郁症常常表现为身体不适,建议家人多抽出时间陪父母聊聊天。
近日,65岁的黄阿婆因胸闷、心慌来到广医三院就诊,住进了该院的心血管内科病房。医生给她做了各种检查,没发现身体有什么明显病变。家人说,阿婆向来身体健康,没有基础病,但最近几个月经常唉声叹气,带她出门也不想去。
阿婆到底得了什么病?广医三院为此举行了多学科会诊,请来精神医学科专家为阿婆做心理测评,结果发现她已经有中度抑郁、中度焦虑。
该院精神医学科医生崔英在询问中了解到,阿婆是武汉人,8个月前,儿媳妇生了二胎,她到广州来帮忙带孙子。休了半年产假后,儿媳妇上班了,阿婆也更忙了。虽然她身体一向不错,但自从晚上要陪宝宝睡觉后她便睡不好,逐渐出现胸闷、心慌,总担心宝宝哪里有闪失。有时因带孙子被媳妇埋怨几句,她便整晚睡不着,怕影响儿子跟儿媳的感情,她只得将心中的困惑憋在心里。慢慢地,她除了觉得很累,更感到不开心,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说到伤心处,阿婆竟然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其实,像阿婆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广医三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周伯荣每周接诊有7~8例,今年以来大约接诊了一两百例。他发现,不少为了照顾孙子背井离乡来到子女扎根的大城市生活的“老漂族”,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
“‘老漂族’这个词非常形象的反映了老人的生活状态。” 周伯荣说,不少老年人随着子女漂泊到大城市,脱离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努力适应着新的生活环境,从气候、饮食到听不懂的语言,面对着一个个新的挑战,身边却没有可倾诉的亲友。子女上班后,不少“老漂族”独自在家,孤独地守着宝宝。宝宝没什么闪失、不生病还好,宝宝一生病,老人会自责,如果子女不理解还加以责备,老人委屈无处可倾诉,抑郁、焦虑、失眠就会纷至沓来。
子女应抽时间多沟通 老人“心结”要及时开解
“已在城市扎根的中青年有自己的朋友、同事,遇到不顺心有诉说的去处、缓冲的平台。但‘老漂族’就不一样了。”周伯荣说,部分“老漂族”到了陌生的城市,会出现“文化休克”。即因隔离了熟悉的文化生活环境,产生焦虑、抑郁。一些前来向他咨询的“老漂族”反映,到广州听不懂粤语,去市场买菜档主说话“像吵架”,生活购物都有点“怯”。
“我建议他们学粤语,他们逐渐会听会讲一点,逛市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周伯荣建议子女多鼓励“老漂族”父母主动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另外,带孩子的事老人只是帮忙,主要还是子女自己的责任,作为子女再忙也要多承担一些责任,并抽出时间跟老人多沟通,听他们讲讲心里话,有“心结”及时开解。老人带孙虽然享天伦之乐,但也很累,哪怕回不了家也要通过电话聊聊天,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安慰。
躯体常莫名疼痛 老人抑郁多以不舒服为“预警”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及各种丧失性事件(丧失伴侣、丧失子女的关心、丧失经济能力),成为抑郁的高发人群。研究表明老年人抑郁的发病率是1%~5%。
“年轻人抑郁、心情不好,会想哭、情绪低落,而老年人经历过不少事,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抑郁多以身体不舒服作为‘预警’。”崔英指出,老年人的抑郁、焦虑与年轻人的不同,往往没有明显的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乐趣丧失,而多是通过躯体疼痛表现出来。
周伯荣解释说,抑郁、焦虑的老年人,躯体疼痛的表现形式复杂多变,可累及多个身体系统:在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呼吸系统可表现为呼吸不畅;心血管系统可表现为胸闷、心慌,严重者会有濒死感;消化系统可表现为胃痛、胃胀、腹泻、便秘;泌尿系统表现为尿频尿急。这些症状会有波动,往往在各项检查中很难查出问题。老人家总说不舒服,但一检查又没什么器质性病变,而心理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
崔英还提醒说,老年人抑郁焦虑会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并间接影响到宝宝的身心发育。有研究表明,有抑郁、焦虑情绪的老年人会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宝宝。
“如果家里老人因带娃出现情绪问题,子女要多谅解。”她建议周末给老人放放假,有空带老人多出去走走,并适当给父母一些带娃的费用,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如发现老人莫名躯体疼痛,要及时带他们看心理门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抗抑郁、促眠,一般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可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