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系教授、浙江大学EMBA中心学术主任韩洪灵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P2P平台崩盘风波会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投资者应避免因为混淆“累计成交量”和“待偿余额”这两个概念而产生恐慌情绪。
韩洪灵教授表示,P2P企业接连发生危机,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P2P平台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和风险评估程序不到位,导致借款人无力偿还,从而发生违约;二是平台有计划地挪用客户资金,这属于舞弊行为;三是涉嫌虚构业务,其本质可以视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面对杭州P2P平台接连出现的危机,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联合主席贲圣林教授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P2P接连出现危机,实际是坏人进了互联网金融,而不是互联网金融是坏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不能全盘否定,合规经营的平台我们应该保护”。
7月9日,央行发布了题为《乘势而为,坚定不移,坚决打赢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攻坚战》的文章。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明确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工作任务,要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初步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制度体系。
对于P2P行业未来的路该走向何方,韩洪灵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从理论上讲,P2P必须是在对个人信用审查与风险评估方法上,利用数据挖掘等新方法,在效率与准确性上超过传统的银行信用评估方法时,它才有生存和发展的逻辑。互联网金融公司应该用这种理念武装自己,而不是打着新金融的幌子做无效率、无逻辑的非法融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