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仅有13家上市公司公告称,以信托计划的方式进行员工持股计划,在全部员工持股计划中,占比仅为一成左右。而去年同期,选择开展员工持股信托的上市公司共有45家,占比接近四成。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多家计划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根据相关规定调整方案,更多的公司倾向于选择自行管理的方式推行员工持股。
北京某信托公司证券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主要是市场环境变化,有需求的上市公司客户比较少。员工持股信托计划管理费用较低,相关业务部门接洽该类业务的热情也不高。另外,员工持股计划频繁爆仓有损信托公司的声誉,这也影响了信托公司的兴趣。
员工持股信托日渐萎缩
头部信托公司离场
7月中旬,在沉寂了近三个月之后,上市公司银鸽投资公布其2018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银鸽投资公告显示,此次员工持股计划将委托信托公司管理,并将全额认购信托设立的一般级信托单位份额。这是自今年4月底资管新规落地后,首家选择以信托方式进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
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多家计划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调整,更多的公司倾向于选择以自行管理的方式进行。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共有103家上市公司宣布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其中自行管理的公司多达40家,占比38.83%。而去年同期,自行管理的员工持股计划占比仅为23.14%。
而在今年以来这103份员工持股计划中,仅有13家上市公司公告称,以信托计划的方式进行,占比仅为一成左右。而去年同期,选择开展员工持股信托的上市公司共有45家,占比接近四成。此前,华润信托、兴业信托等多家排名靠前的信托公司均大力发展员工持股信托业务,资管新规落地前,两家公司设立员工持股信托计划均超过10次。
事实上,早在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头部信托公司就已陆续“离场”,取而代之的是业内在证券投资信托方面较有积淀的小型信托公司。例如,云南信托即在2017年下半年陆续完成6单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信托计划,四川信托、华宝信托、陕国投等公司参与力度也有所加强。然而,在今年4月27日资管新规落地之后,员工持股信托已寥寥无几。
北京某信托公司证券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主要是市场环境变化,有需求的上市公司客户比较少。员工持股信托计划管理费用较低,相关业务部门接洽该类业务的热情也不高。在信托业内提出转型主动管理、去通道业务的当下,员工持股信托计划属于较为“偏僻”的业务,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股票爆仓信托“躺枪”
杠杆率已大幅下降
在A股市场持续震荡之际,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各类信托计划、资管计划也难免存在“爆仓”风险。《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已有83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份被动减持公告。其中,金龙机电、*ST凯迪、智慧松德、康盛股份等公司均系员工持股计划“爆仓”而导致的被动减持。
以智慧松德为例,其在6月22日公告称,由于资金补偿方未能及时以现金补仓,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信托受托人兴业国际信托,对信托计划所持的公司股份约438.51万股全部减持。根据信托合同约定,智慧松德作为信托计划的一般受益人已经自动丧失其份额,剩余信托利益由优先委托人进行全额分配。
智慧松德表示,公司在收到补仓通知后,立即进行多次电话协商,承诺补足现金,请求给予资金补偿方半天的展期补仓时间。对于该请求,兴业国际信托表示,其作为受托人必须获取委托方南京银行同意豁免的书面文件,方可不执行减持。但南京银行方面一直未同意资金补偿方提出的方案,也不愿意出具豁免执行指令的书面文件,而即使在交易期间内完成足额资金追加,仍会继续实行减持指令。
对于员工持股计划屡见“爆仓”,有业内人士直指系杠杆问题。“加杠杆”的初衷当然是希望能够放大收益,但“加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将放大风险。
对此,上述信托公司证券部负责人表示,员工持股信托计划属于事务管理类信托,信托业务人员完全按照外部指令对信托计划进行管理。而在员工持股信托计划设立之际,相关方已对信托合同条款进行充分讨论,均按照员工持股计划的要求进行“量身订制”。
而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早在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后,员工持股计划就已悄然“降杠杆”。此前,业内员工持股信托计划多以“2:1”的方式进行分级,或引入中间级扩大杠杆。而自去年年底以来,市场上推出的员工持股信托计划绝大多数采用了“1:1”的分级方式,“降杠杆”趋势明显。
即使是7月份已有上市公司打破“坚冰”,但大部分信托公司对员工持股信托计划积极性仍然不高。对此,某信托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今后员工持股信托业务模式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大。员工持股计划是否做、怎么做、方案如何变化,主动权都不在信托公司。不过,他也表示,开拓上市公司客户是信托公司业务重点之一,未来员工持股信托计划的市场仍有开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