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医改托起人民的健康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23  来源:健康报网  浏览次数:572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40年,医改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立足于每个历史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断优化,增强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
 改革开放40年,医改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立足于每个历史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断优化,增强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最终凝练成“三医联动”的改革思路,指向健康中国。回首40年,医改一直在前行路上,就医不再是个人或家庭所要单独面对的问题,而需要社会和国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健康报》在记录

1979年7月1日,《健康报》在经历文革停刊后,出版了复刊后的第一期报纸。当日的《健康报》3版刊发了题为《关于搞好三分之一县的卫生机构的整顿建设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出,刚刚结束的全国卫生局长会议要求,“到一九八五年把三分之一左右县的卫生机构整顿建设好。这是卫生事业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搞中国式的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

其后,《健康报》相继刊发了有关调动医院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供给的文章。比如当年11月25日,一篇对山西省武乡县人民医院的报道提到,“经过认真整顿,严格管理制度,打掉‘铁饭碗’,医院大门好进了,医生好找了,药好抓了,病好治了,因此受到群众的好评”;12月16日,来自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的通讯员文章提到,“今年一到九月共增收节支十一万多元,其中主要是提高病床使用率、增加住院费收入、加强药品管理和节约支出所得,同时减轻了病人的负担”。

尽管当时还未出现“医改”这个词汇,但在40年前,医改就已经是一项无法回避的历史课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医药卫生领域持续同步调整,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呼应。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从乡村诊所到医联体,在40年沧桑巨变的背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医改同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民生福祉的节节攀升。

改革落点到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2018年2月12日,《健康报》一版《改革,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的报道记录了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有关医改的声音。报道提到,“医改有效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8%,比新一轮医改前下降12个百分点”。同时,报道也援引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表态指出,“改革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将保持改革定力,持续攻坚克难,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奋力将医改推向纵深,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改革不断升级

内涵日趋丰富

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体制调整、机制搭建、思想解放,也同每个时代的主要矛盾相适应。一路走来,医改筚路蓝缕,走出了一条理论不断升级、内涵日趋丰富的道路。

40年前,刘远立刚刚踏入大学校门,同当时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对现代化的中国抱持诸多畅想。40年后,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他回顾,当时一切百废待兴,对事关人们最基本需求的医疗服务供给而言,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医疗资源短缺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在广大农村,手拿“一根针、一把草”的“赤脚医生”仍是医疗的形象代表。将畅想转化为美好的生活,需要改革。

医改的第一步从1978年迈开。当时,在国家没钱加大投入的时代背景下,首先面对的是“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个根本矛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卫生部门也以此作为契机,借鉴其他领域的改革,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刘远立说,此后,在全国医疗卫生费用中政府支出部分整体呈现急剧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加,“给政策不给钞票,找市场不找市长”的理念激活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但“医疗市场化”的行为带来了“以药补医”和“科室承包”,与“创收”相对应的便是越来越多的人为看病费用发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路径是社会共济。1998年,经过“两江试点”(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由国务院文件,开始向全国所有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发出征集令。这些机构在文件中被称为“用人单位”,要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通过统筹使用,对职工个人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报销。2002年,我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国务院决定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参照新农合的筹资模式,实现对城镇非参加职工医保人群的医疗保障。全民医保制度逐步完善,满足了广大中国老百姓看病就医有所保障的需求。(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

时针指向2009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一场针对“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等时弊的新改革,拉开了序幕。

这一轮改革,从基层综合改革发端,到市县级公立医院,再到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到地方的自主创新,一场场攻坚战在持续打响的同时,更加强调“三医联动”。

为民族复兴铺就健康基石

从解决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到各方利益平衡,医改越向前推进,所面对的形势就愈加复杂。40年前的年轻人如今已有白发,同所有人一样,刘远立看到了我国经济社会脱胎换骨般的转变,也感受到老龄化、慢病井喷所带来的冲击。改革永远在路上,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国家意志与行动。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将健康融入万策;党的十九大明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与之配套,医改必须更具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需要以医疗、医保、医药为框架,形成稳固的地基,托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梦。

“中国式医改”诠释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了解决世界性难题的新办法。福建省财政厅副厅长、医保办主任詹积富回顾2011年8月他到三明市所见:这个老工业城市已显现未富先老的特征。当年,该市所有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医药总收入为16.9亿元,而在2001年这一数字为3.6亿元。快速增长的医药费用背后,是日益增加的医保支出压力。2011年,三明市城镇职工医保透支超过2亿元。

这是三明市不可承受之重,也是全国今后亟待规避的问题。“三医联动”改革因此在三明市启动。“患者与医务人员成为三明医改主要目标受惠主体,是改革红利的流向终端。”詹积富说,改革,政府要有勇于担当和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核心在于建机制。三明医改实施多年,实现了医药总费用、患者负担、药品费用的“三降低”以及医务人员薪酬、医院收入结构优化、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扭亏为盈的“三提升”。

以三明市为代表,更多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实践探索,也在国内许多地方取得了进展,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经验,也凝练成了中国特色的医改道路,引发国际关注。

医改托起人民的健康梦。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今年发布的《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6年的76.5岁提高到76.7岁,婴儿死亡率从7.5‰下降到6.8‰,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0万下降到19.6/10万,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推进中的“中国式医改”,已经和正在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添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