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消协在北京召开“强化社会共同责任 打击网络假冒伪劣”专题座谈会。中新网记者 种卿 摄
近年来,即使网络“打假”力度逐年加大,但仍有一些漏网之鱼扰乱着网购市场秩序。
22日,中消协在北京召开“强化社会共同责任 打击网络假冒伪劣”专题座谈会。北京市消协秘书长杨晓军会上介绍称,以北京为例,今年以来接到的商品投诉仍占总投诉量的一半以上,宣传与实际不符、产品有缺陷、假冒产品是最主要的三个问题。
最让消费者揪心的是,对于假货,我们有时竟无计可施,鉴定无门让维权变得“奢侈”。“朋友在某海外平台买的面膜,发现和在境外买的不一样,由于商家提供了海外购买凭证,他最终维权失败。”一位消费者代表如是说。
这一现象并非个案,很多消费者因无处鉴定、无法提供假货证明等原因,致使维权失败。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国际部部长乐粉鹏就表示,关于鉴定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来讲,目前是没有的,建议中消协、一些国家检验机构以及电商平台联合起来,发起一个针对网络假冒伪劣产品鉴定的团体标准。
谈及假货屡禁不止的原因,与会的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均表示,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是主要原因。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说,“如果再进一步追因,则是既有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甚至被扭曲。”
苏宁易购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电商平台上的售假成本很低,当售假行为被曝光,假冒商品基本已经卖完,罚款的钱可能也就跟违法所得差不多。
为此,有业内人士建议,首先电商平台要切实履行消费者维权力度,加大假冒伪劣处罚义务;其次,电商平台有一些联动措施,共享一些信息;同时,政府应建立一个官方维权渠道,给品牌权利人和消费者打通便利的维权通道,降低维权成本。
会上,包括京东、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网易考拉、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代表均表示,要积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通消费者的投诉、维权渠道,承担网购平台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