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消费已多年占据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的位置。为了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升消费质量,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到要支持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强调要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和改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
消费金融发展加速
我国消费金融从2013年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受当时技术水平、杠杆率和合规性等限制,2009年至2013年,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缓慢。2013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端APP的普及,国家对普惠金融领域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整个消费市场环境的改善也都推动了消费金融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专题研究2018》,截至2017年末,我国狭义消费信贷市场(不含房贷)规模达9.61万亿元,占GDP的12.08%。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近几年国内消费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消费金融也起到了挖掘消费潜力的作用。
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市场服务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持牌消费金融公司、P2P平台、电商等纷纷进入消费金融市场。此外,传统金融机构也依托互联网技术和自身优势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将消费金融作为发力点的新网银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行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巨大。“我们接触了全国多家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他们都看好消费金融市场,也愿意借助新网的金融科技力量,共同助力消费金融业务深入拓展。”他谈到。目前,新网银行经过一年半的发展,累计放款金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累计放款笔数超过4000万笔,人均借款金额3300元。
就全国市场来看,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占主导地位。据统计,2017年末,传统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余额为9.80万亿元,互联网平台消费信贷余额为3500亿元。
合规发展重在“控风险”
不过,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居民部门杠杆率加速攀升是消费金融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目前,消费金融领域存在用户多头借贷现象,较易产生违约风险。一方面,部分平台为了追求市场规模的扩大,疏于监管;另一方面,客观条件存在制约,相关平台无法直接获得用户在其他平台的借贷情况,市场间数据共享机制还不完善。
董希淼进一步表示,消费金融行业不良率水平偏高,资金流向管理和风险控制仍是问题。同时,国家消费信用体系不够健全,个人信用意识亟待提高,这些因素也制约着消费金融的发展。
“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尹振涛解释称,一些没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一些不合规业务,在激发其他合规消费金融机构发展潜能的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引发市场违规风险。
此外,目前消费金融市场供给还不充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整体来看,消费金融需求依旧有力,监管政策也在逐步引导市场回归真实和有序,着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认为,尽管目前金融监管逐步收紧,但只要合法经营,不存在空转、套利等不服务实体经济的行为,消费金融就大有可为。
金融科技打开市场前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转变,我国消费信贷的市场迎来发展契机。”尹振涛认为,目前国家政策的支持、金融市场环境改善等都在推动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可以说消费金融市场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但同时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谈及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新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家机构首先要解决服务成本、服务效率、风险防控等问题,需要有场景、有技术支撑,相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这个市场之后,将从消费场景需求挖掘、大数据深度分析运用、智能风控技术提升、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等多个层面,给消费金融行业带来进一步繁荣。
另有专家认为,未来中国消费金融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已成大势。线上服务可以依据消费者行为数据、消费偏好习惯等进行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而线下服务则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实地查看需要。同时,线下的数据也需要往线上传递,让整个消费行为数据更丰富,助力风控模型更加精准。
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其依托扎实的技术能力,打通全场景业务闭环——线上线下的自主获客渠道积累了逾4000万的用户量,从获客、风控、客服到催收,马上消费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全流程的。
“未来的消费金融市场将百花齐放,会应用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也会有更多的金融创新出现。”新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