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23家金融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对口帮扶65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深度贫困县19个。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会上指出,定点扶贫县区是“责任田”,帮扶单位要发挥金融单位的优势,让“责任田”在脱贫攻坚中体现金融的特点、打上金融的烙印、彰显金融的价值,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政策落地、金融普惠实现、信用价值彰显、风险防范有效的“示范田”。
加大支持力度 拓宽帮扶领域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23家金融单位组织系统内93万余人参与定点帮扶,累计向定点扶贫县派驻挂职干部369人;直接投入资金13.47亿元,投入贷款、基金、风险保障金等行业扶贫资金330.96亿元;帮助引进扶贫龙头企业114家,投资25.31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3.6万人;培训基层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和贫困人口等共计8.9万人。在金融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65个贫困县累计脱贫86.6万户312万人。
建立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基本前提。人民银行牵头成立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不断优化完善牵头联系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组织协调平台、合作共享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督促考核平台,凝聚金融单位合力,提升脱贫攻坚中的金融整体担当。
同时,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依托互联网搭建各式扶贫服务平台和电商平台,发挥“互联网+”重要角色,为定点县特色产品的销售打通途径。截至2018年6月,各金融机构累计向定点县购买和帮助销售种植类产品9308.91吨,养殖类产品220.74吨,特色产品12010件,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如证监会设立互联网扶贫综合服务平台,为定点县建立专门的展示板块和“中证普惠”消费扶贫平台。
创新帮扶模式 筑牢产业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是要抓好产业扶贫。产业扶贫不仅关系脱贫质量,更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键之举。
据悉,各金融单位充分运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密集的优势,充分发挥金融的平台作用,不断探索新模式、创造新机制,将金融扶贫与发展当地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贫困地区产业造血动能。
一方面创新产业帮扶机制。如银保监会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协调保险机构开展马铃薯、红胡萝卜价格指数保险工作,建立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稳定种植户收入预期,为产业扶贫提供进一步的风险保障。农业发展银行在锦屏县牵头建立全县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种植销售水果,年均增收1200多万元。
另一方面,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如中国银行通过举办“中小企业跨境投资与贸易合作洽谈会”,共吸引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家海外企业以及陕西省内500家中小企业参会。在中国银行撮合下,陆续有蒙驴牧业、绿平果业、鹏远肠衣等公司在陕西咸阳投资建厂。
立足行业优势 发挥独特功能
各金融单位立足行业优势,充分发挥政策、资金、信息、人才等专业优势,结合定点县脱贫攻坚实际,为定点县量身设计金融产品,放宽准入门槛,降低融资成本,使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定点县。
如人民银行累计向2个定点县区投放扶贫再贷款6.2亿元,引导发放涉农贷款余额17.17亿元;向陕西省宜君县农信社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降低融资成本,为脱贫攻坚提供精准信贷投放;完善金融扶贫风险缓释机制,协调两县区建立小额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1045万元,扶贫产业担保基金1000万元,撬动发放产业扶贫贷款余额2.68亿元、扶贫小额信贷1亿元,扶贫贷款累计贴息511.81万元,支持2135户贫困户发展生产,确保扶贫小额信贷需求满足率达到100%。
证监会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此模式已连续3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针对贫困地区苹果价格波动大、不透明的问题,证监会批准郑州商品交易所于2017年12月正式推出苹果期货,开辟了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领域,通过市场机制延长产业链,对冲了市场波动的风险,促进生产经营者提高收益稳定性,服务脱贫攻坚。
工行针对有一定养殖经验和能力的种养殖户,创新开发“致富创业贷”,只要无不良信用记录,有营业执照,经村两委和乡政府推荐,即可申请贷款。该贷款金额灵活、门槛低、利息低、放款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