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烟台:积极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31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471
核心提示:碧海绿树金沙滩(开发区)  新华网讯:烟台是北方典型的资源性缺水滨海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87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内页-文章图片模板

碧海绿树金沙滩(开发区)

  新华网讯:烟台是北方典型的资源性缺水滨海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87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特别是2014年至2017年,遭遇了长达34个月的连续干旱,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14年,烟台市成功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全市上下3年多时间的努力,目前各项试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并于2018年9月1日顺利通过水利部专家评估组的技术评估。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做好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烟台市编制完成了《实施方案》,经山东省政府批复后实施。总体布局为:“一横两核贯四纵,三带四水润港城”;着力打造“山河海相映成辉,人水城和谐共融”的美丽滨海城市。“一横”为胶东调水干线,“两核”为门楼水库和高陵水库两个核心水;“四纵”是大沽夹河、辛安河、鱼鸟河、沁水河四个南北向的主要河流廊道;“三带”是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的三个分区,分别是南部的涵养带、中部水源保护带和北部生态建设带;“四水”为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及非常规水这四类水源。共建设6大体系70项工程,其中包括14项示范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0.4亿元,设定的6大类、29项水生态考核指标全部完成。

  一是建设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坚持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扎实推进“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和“四项制度”(取水许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资源有偿使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的落实,建立和完善了制度体系、指标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2015年以来,烟台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考核年度结果均为“优秀”等次。

  二是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修复体系。根据市区特点,按照充分尊重流域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确立了“南涵养、中保护、北补源”三大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累计投资20.32亿元,实施了水岸带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林与水保涵养林建设等11项南部河源低山丘陵区涵养修复项目;放鱼养水、门楼水库“三网”工程等4项中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河道生态治理及生态海岸带建设等9项北部宜居港城生态建设及海水入侵区防治项目,构建起烟台市区水生态保护总体格局。

  三是建设控污减排的水环境保护体系。按照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思路,累计投资18.63亿元,实施了老城区和福山区雨污分流工程;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处,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5万吨/天,提升污水处理标准32万吨/天,新建配套污水管网60公里;借助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清河行动,清除黑臭水体16条,建成了控污减排的水环境保护体系。

  四是建设安全可靠的水安全保障体系。累计完成投资6.17亿元,实施了高陵水库、瓦善水库及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辛安河牟平段、清洋河栖霞段等河道治理工程,城市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达标率达到95%;实施涝洼地段排水设施改造及河道清淤维修工程、莱山区东部区域排水设施改造工程,排涝标准由3—10年一遇提升到了10—20年一遇;以完善水网建设为依托,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烟台市区续建配套工程、栖霞市与烟台开发区水系连通补水工程等,构建起“内外共济、上下联调、多源互补、三生兼顾”的水资源调配格局,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稳固可靠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烟台市成功应对三年干旱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是建设科学完善的水节约推进体系。按照“节水优先”的方针,实施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加大工业、农业、生活节水力度。积极实施节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1亿元,实施城区供水管网改造295公里、“一户一表”改造4.4万户,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由11.8%下降到9.5%;实施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供万华工业园再生水利用工程和辛安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新增再生水生产能力7.5万吨/天;实施以张裕工业园葡萄高效节水灌溉省级示范园区项目为代表的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建成了科学完善的水节约推进体系。试点期间,烟台市顺利通过了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考核。

  六是建设具有城市内涵的水文化提升体系。累计完成投资13.59亿元,建成水利展览厅1处、水生态教育基地2处,实施了内夹河亲水景观区改造工程、开发区磁山温泉公园项目、福莱山市民文化公园项目,规范市区4处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让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及水生态摄影展、河长制志愿者等活动,深入推进节水教育和水生态文明宣传,城市水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二、取得的成效

  ——生态效益方面。主要流域水质大幅改善,市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试点前的53%提高到80%,满足Ⅲ类水质河流长度比例由试点前的45%增加到85.7%。海洋水质持续改善,水生生物得到有效保护,海水入侵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效益方面。在烟台市遭遇了持续34个月干旱的背景下,试点建设的水系网络在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试点工作切实增强了全社会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水生态文明意识,也显著提升了居民水生态环境满意度和幸福感、获得感。

  ——经济效益方面。试点期间,通过开源节流及水系网络建设等一系列措施,避免了连枯水年的经济损失。保守估算,减少经济损失近百亿元。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等生态产业,试点末期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比试点建设前增加181%、161%,全面改善了投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试点工作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工作,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初步转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三、试点经验总结

  烟台市水生态文明试点紧密结合北方资源性缺水滨海城市的水情和市情,系统、全面、持续、有序地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探索了具有滨海缺水城市特色的独创性工作,形成了“三个一”(一个网络、一个理念、一个链条)和“六个经验做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烟台模式”。

  一个网络:就是“内外共济、上下联调、多源互补、三生兼顾”的生态水网。“内外共济”是指胶东调水和本地水共同调剂,构成互联互通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上下联调”是指建设地下水库、防治海水入侵的同时,地下水与地表水源联合调度,提高供水保障率。“多源互补”是指大力开发再生水及海水利用,弥补常规水的不足,降低水环境负荷,改善水质。“三生兼顾”是指实现各类水源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高水高用、低水低用。

  一个理念:就是系统治理的理念。助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城市等工程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水陆统筹,将烟台陆域划分为三个区域,上游涵养、中游拦蓄、下游补源,分区分类进行系统治理和生态建设;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建。试点期内年均减少COD入海量约1000吨,减少氨氮入海量300吨,建设滨海湿地和防护林,海洋生态不断改善。2015年、2016年烟台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一个链条:就是抓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节水,通过节水促进水资源保护。除了在用水环节上进一步抓好节水外,更重要的是把节水重心上移,从新型城市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上着手发掘节水新潜力。试点期间,烟台产业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培育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战略转变,从源头上为节水奠定了基础。试点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和山东省的39%。农业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仅为全国的38%和山东省的84%。2005—2017年,烟台连续三次蝉联“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探索出转型促节水、节水促保护的新途径,水资源利用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六个方面经验做法:一是节水优先,资源高效利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节约用水管理水平。二是适度开发,优化水源配置。挖潜本地水、积极调引客水、加大利用非常规水、完善备用水源建设,构建安全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三是陆海统筹,坚持系统治理。注重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影响及贡献,做到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四是固岸防沙,构建生态海岸。在滨海带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防台、防沙、景观、生态等因素,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五是综合施策,分区分类指导。在海水侵染防治方面,探索建立了“上游涵养、中游拦蓄、下游补源”的分区分类系统治理模式。六是两手发力,全民共建共享。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全社会惜水、节水、保护水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烟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刚刚扬帆起航,滨海新型水生态之城建设任重而道远。烟台市将以试点市建设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面向未来,打赢全域治水三年攻坚战。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科学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为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图片来源:新华网)( 烟台市水利局局长 王光耀)

 
关键词: www.zgjhmhw.cn/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