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经历创新“进化”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抑制良莠不齐、杂乱无序的建设进程。但专家也指出,智慧城市的理念和体系都在演化之中,推进标准化的同时,也要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说,一段时间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就经历了不小的创新和“进化”。
史育龙表示:“过去一年,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新的技术,比如AR技术在不断地驱动,使得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更深更宽。以往大家感受的只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其实它会产生出新的需求,产生出新的供给模式。”
一线城市智慧产业不断壮大
目前,VR和AR技术结合三维仿真技术,根据规划数据和设计图纸就可以把智慧城市的景象鲜活地呈现出来,这可以实现智慧城市整体统筹规划,应对当前突出的碎片化建设问题。不过在现实中,出于复杂程度考虑,统筹规划建设往往只适用于中小城市,大城市又该怎么打造智慧城市呢?
史育龙说:“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对中小城市来说,由于它的企业自下而上的力量不是很充分,很多中小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政府力量的依赖程度更高一些。对于大城市来说,也许在某一个方面做一些示范、引导,效果显现出来以后,能够更快地吸引其他社会力量来参与。”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孕育发展了智慧产业,包括芯片制造、传感器设备、系统集成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智慧城市建设对地理位置并不敏感
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疑问是,它是否受先天条件限制?也就是说,如果当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不发达,比如东北地区,是不是就没法打造智慧城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这些产业对地理位置并不敏感,东北地区的沈阳等城市可以后发建设,同时还能拉动经济。
黄奇帆说:“以后围绕信息资源搞软件开发,搞数据处理,搞大数据、智能化服务,形成一个体系。100万台服务器的周边,一定会云集20万个高科技数据处理工程师,就会形成20万套房屋,至少500万平方的写字楼。”
专家:不能把技术的作用理解得太肤浅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提醒,智慧城市建设中,不能把这些技术的作用理解得太肤浅。政府投入大量财力来搞云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来解决政府所谓的办公效率问题,这不是智慧城市的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要解决每个人在城市中面临的问题,就是把大家后台的思维模式转到前台,才能使智慧城市和广大城市居民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