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金博会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现场。(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提供)
图为金博会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现场。(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提供)
在金博会系列活动2018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上,金融创新和监管成为专家们关注的话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认为,金融科技对人们最大的冲击影响是移动支付。“移动支付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有消费者普惠,也让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得到长足发展,所在区域一定会因此获得GDP、税收和世界排名公司的市值排行。”王忠民说。
图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提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认为,金融创新仍然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动力。不要妖魔化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创新的道路还很漫长,不要把所谓的金融风险归结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本质是实体经济需要新的金融工具满足需要。
吴晓求介绍,所谓的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去中介化。金融的融资部门要进行脱媒,核心是发展中国市场,这是基本的趋势;第二是金融工具的多元性,融资者需要多元化的融资工具;第三是金融的科技化带来了金融业态的多样性。金融结构性变化是金融未来重要的特征,现在在中国尤为突出。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提供)
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金融科技和金融结构关系密切。他说:“我们都在讨论央行发布数字货币,这不是技术问题。央行发表数字货币本质是财政行为,我们要关注其作为公共政策的含义,应该利用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机会,大幅减税。投放基础货币,降低间接融资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图为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提供)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商业银行要在金融模式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在他看来,中国银行业有“当铺化”倾向——银行贷款必须有抵押,而这种“当铺化”容易导致诸多问题,不仅让银行形成业务天花板,而且银行难以在定价中获得优势。郭田勇强调:“很多民营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是没有抵押的,因为没有抵押,商业银行就把它们拒之门外了。这一块一定要有突破,找到相应的抵押替代物,通过各种方法综合对企业信用进行判断。”
图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提供)
2018年全球经济开始面临更多的风险和困难。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前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国刚认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首先要弄清楚数据,这也是进行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的基本。
图为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提供)
在监管方面,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认为,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是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是金融体系的稳定基石。有效的监管制度应该具备“保持监管独立性”“适应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监管机构要区分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边界”三个特征。李彬说:“监管机构要区分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的边界,不直接干涉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的领域,同时要对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的政策、执行和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并对实质性缺陷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