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大气污染与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最终都会指向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模式、建筑用能的清洁化。而这些工作同时会带来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作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自2013年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效益也在不断凸显。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就开始持续下降。为了应对大气污染,中国多个省市设置了年度煤炭消费总量的控制目标。据测算,这一行动每年带来巨大的协同减碳效益。此外,过去5年,我国在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协同碳减排效益。这些在清洁空气上所做的努力有效推动了我国的低碳发展进程。自2013年起,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基本实现了零增长。
事实上,我国的经验在其他国家同样适用,尤其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切入点,最大化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效益会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非常有效的工作模式,有很大的国际推广价值,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目前,我国的蓝天保卫战已经成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目标设定、计划实施、监督监测、考核督促、公众参与等管理模式。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整合到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中,会有效加速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为了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效益的最大化,“C平方”计划应运而生。
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携手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联合启动了“C平方”计划,所谓“C平方”寓意着清洁空气(clean air)与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的协同。这一计划将致力于结合中国省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需求,选择能够形成重大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效益的领域,与相关管理部门合作,寻找在环保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以国际化的视角开展创新清洁技术的征集、评估、示范,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技术路线。“C平方”计划还将推动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将示范成功的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复制和推广,应用创新科技加速实现双重环境效益。
“C平方”计划第一阶段为期5年,将启动三期示范试点,每期试点延续大概3年时间。在未来5年,“C平方”计划将优选3个~5个具有显著协同效益的领域,开展10个技术示范试点,并形成推广效益,最终实现超过10万吨的污染物减排和温室气体减排。同时,项目还将助推30家创新型清洁空气技术企业通过技术示范项目而获得加速发展,用商业的力量塑造清洁的未来。
第一期工作将关注我国北方农村的清洁取暖问题。在今年12月初的第四届创蓝国际大会上,主办方已启动了关于陕西延安清洁取暖的技术征集,并已征集到许多技术申报。在第一期项目启动的同时,主办方也将开始征集第二期和第三期示范项目的支持方以及合作伙伴。项目的支持方可以与项目发起单位共同选择确定示范项目所关注的技术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开展相关技术的征集、评估和示范工作。
不仅如此,“C平方”计划还关注试点项目环境效益定量评估,参考国际碳排放管理的监测、报告与核查(MRV)的原则,针对每一期试点项目,开发专门的项目环境效益(空气污染减排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监测与定量评估方案,以实现定量化评估环境效益的目标,并在结束时汇总整体项目实现的双重环境效益。
未来,“C平方”计划还将会推动国际合作,联合来自波兰、印度等面临空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双重挑战国家的环保组织以及企业代表,应用技术示范的模式,分享成果和项目经验,加速协同控制理念和行动在更多的地区发展,以实现更广泛和更深远的协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