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04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556
核心提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前重点工作之一。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国土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国境线长达4060千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2015年),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表现为大杂居与小聚居的特点。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又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加之降水充沛,适宜生物多样生长,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决定云南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意义。

  西南督察局调研组实地走访了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那柯里村民小组、镇沅县者东镇者整村大田组,以及玉溪市澄江县,调研了解到云南在结合特色乡村旅游、传统农业区转型升级和高山移民搬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践行“两山论”,实现生态富民

  普洱市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那柯里村民小组地处茶马古道,属于半山区,与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2007年6月3日,宁洱县发生6.4级地震,造成人民群众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百废待兴中如何开展灾后重建、如何实现村民安居乐业,成为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为此,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达成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人居环境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共识。

  第一,推进综合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村民小组整合灾后重建资金、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旅游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和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项目资金等共计8100余万元,先后建成宽4.5米全长1100米的村庄公路、940米的人畜饮水工程、旅游公厕、活动广场,修复了4.4公里的茶马古道,建成了河道自然景观等20余个旅游景点。多数村民房前屋后栽种了树木花朵,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扭转了“道路泥泞,猪牛粪遍地,污水横流”的情况。

  第二,加强环境管理,有效处理污水垃圾。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逐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逐步加强了对农村污水处理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服务力度。宁洱县生态环境部门每季度对此小组的污水处理设施开展1次检查,并形成监察记录,督促指导村民做好污水收集、设备运行,以保障排水水质。整治后,村庄大多数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通过氧化塘处理后再外排,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得到明显改观。村里还成立了管理委员会,设置6个公益岗位,专门负责打扫村里的垃圾,并及时组织清运。宁洱县每年补助10万元,同心镇每年补助4万元-5万元,其余部分村民自筹,保障了处理污水垃圾的资金需求。

  第三,形成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环境意识。整治前,村民卫生习惯较差,环境意识不强。随着整治工作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的不良习惯有了明显改变。此小组在2017年1月1日正式推行了《那柯里村那柯里小组村规民约》,主要包括城建管理公约、环境卫生公约、水系保护公约等内容,对村民各方面行为进行规范,为营造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和谐相处的旅游环境和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

  第四,发展特色旅游,实现村民增收致富。此小组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5年10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列为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那柯里景区现在已成为附近有名的“道路博物馆”,茶马古道、磨憨—思茅高速公路等集中从此穿越。便利的交通带动了旅游的迅速发展,村民土地耕种面积大幅减少,多数从事旅游服务、特色商品售卖等工作,收入大幅增加。

  普洱市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积极整合资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人文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乡村特色旅游,实现人居环境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生态富民新路,真正做到了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值得其他地区在建设新农村时学习借鉴。

  农业产业升级,确保绿水青山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农民对耕地依赖性强。位于县城南部的抚仙湖流域是此县高产农业区,抚仙湖径流区耕地面积26.16万亩,其中坝区7.96万亩,常年种植蔬菜5.35万亩,农业产出较高。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给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抚仙湖带来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常年种植蔬菜土地的施肥强度为155.26千克/亩,分别占抚仙湖径流区、坝区耕地化肥施用量的50.3%、94.32%。据测算,农业面源污染占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70%,给抚仙湖保护带来沉重压力。

  抚仙湖是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和重要的战略备用水资源,总体水质保持Ⅰ类,占全国62个国控重点湖泊Ⅰ类水的91.4%;蓄水量206.2亿立方米,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蓄水总量的68.3%;流域面积674.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16.6平方公里,补水面积少;属半封闭断陷湖,理论换水周期长达300年,一旦污染,难以逆转。农业发展和湖泊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此,玉溪市及澄江县党委政府结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确定了以土地流转休耕轮作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思路。

  第一,启动土地休耕轮作,让湖泊休养生息。2017年12月,为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对抚仙湖保护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玉溪市紧急启动了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在澄江县抚仙湖径流区启动实施了土地休耕轮作,向农民支付租金,对坝区5.35万亩常年种植蔬菜的土地进行流转。同时,引进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取缔高耗肥耗药蔬菜种植,大力发展烤烟、蓝莓等节肥节药型作物,积极种植水稻、荷藕等具有湿地净化功能的水生作物,推进绿色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调整农业结构,降低面源污染强度。澄江县在已流转的土地范围内,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烟叶种植、香根草种植、油菜种植。经测算,实施休耕轮作后,5.35万亩坝区常年种植蔬菜耕地的氮、磷肥施入量,将由原来的每年0.57万吨、0.11万吨减少为0.12万吨、0.04万吨,年削减纯氮0.45万吨、纯磷0.07万吨,分别减少78.9%、63.63%,基本能够满足抚仙湖水环境容量的负荷削减要求。

  第三,发挥龙头公司作用,带动农民增收。云南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所属的荷藕庄园,依托种植荷藕,打造生态景观,配套相关服务设施,建成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云南某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设蓝莓示范种植基地800余亩,初步建成玉溪市最大的蓝莓苗培育及种植园区,打造出知名蓝莓品牌。公司直接带动周边50多家农户种植蓝莓,亩均产值8万元-10万元,人均增收3万元。

  澄江县通过政府出面组织土地流转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幅减少了过去种植大肥大水蔬菜导致的氮磷入湖总量,实现了对抚仙湖的有效保护。同时,大力培育壮大龙头公司或种植大户,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较好地兼顾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湖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出一条新路。

  实施生态移民,促进脱贫攻坚

  云南省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15年,全省总人口4741.8万人,88个贫困县、4277个贫困村、471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12.7%,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地区。这些地区往往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条件严重欠缺,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压力大。

  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者整村大田组共有20户73人,大部分分散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看病难、入学难等问题较为严重,群众经济收入较为单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程度较深。当地群众为解决吃饭问题,大量开荒种地,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部分区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严重,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当地实施积极的扶贫安置政策,通过异地搬迁,既实现了移民搬迁致富,也腾出了生态空间,让生态得以改善。

  第一,完善产业配套,保证“搬得出”。2016年,当地政府组织此村20户村民进行了异地扶贫安置,总投资为751.3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每户不低于90平方米的安居工程;30立方米水池1个,总管道4公里,分引管道3.5公里的人畜饮水工程;实现村组之间、组内之间的道路硬化,合计5000米的通路工程;发展种养殖业,增加200亩核桃种植面积,户均建设10平方米鸡圈1个,以及通电工程、生态能源建设、科技培训、扶持特色农家乐等。搬迁目的地条件的改善极大提高了移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生态搬迁顺利实施。

  第二,分类施策扶持,保证“住得稳”。根据国家政策,异地扶贫搬迁安置户人均可获得补贴两万元,拆旧建新人均补助6000元,财政代缴新农合及大病补助保险630元/人,另有产业扶持资金和引导性培训等。以某村民家为例,全家共有5口人,致贫原因为缺技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根据《镇沅精准扶贫明白板》,此村民家共获得国家异地扶贫安置补助10万元,拆旧建新补助3万元,政府还为其通电、修路、接网,具备了基本医疗保障。2017年,全家总收入56291.25元,总支出25900元,纯收入30391.25元,人均纯收入6078.25元,已退出贫困人口行列。目前,适龄儿童均在者东镇住校就读,多数家庭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部分村民开设了农家乐或汽车修理店等,生活、就学、就医、住房等问题基本解决。一系列扶持措施帮助移民尽快适应新环境,确保移民安居乐业,防止回迁造成二次生态破坏。

  第三,完善环境基础设施,避免“新污染”。安置点建设有氧化塘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为1吨/天,理论上出水水质为一级B标,基本能够满足处理需要。建设有垃圾收集池,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两部分,定期组织车辆运走集中处置。制定了公共活动场所垃圾处理轮流值班表,负责公共区域垃圾清理工作。安置点还建设有冲水厕所,解决了部分村民及过往行人如厕难的问题。者东镇政府倡导的农村环境治理“十要十不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这些措施有效削减了移民安置点因人口大量增加、产污量超过原有环境承载能力而产生的新环境问题,避免因顾此失彼而出现只解决山区生态改善而污染安置点的情况发生。

  当地党委政府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既解决了这部分村民的脱贫问题,又让当地环境能够休养生息,实现了脱贫、发展与保护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通过完善住房、道路、供水、供电、就医、就学等基础设施,保证村民“搬得出”;通过实施科技培训、配套发展种养殖业、扶持特色农家乐等分类帮扶措施,保证村民“住得稳”,并统一规划建设了环境基础设施,为广大山区以移民搬迁保护生态环境、以生态移民促进脱贫攻坚提供了有益经验。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