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疾病公众认知 提倡患者“早诊早治”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后会使骨髓里的浆细胞异常增生,导致无法正常生成免疫球蛋白,同时侵犯造血及其他系统,其典型症状多为骨痛、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反复感染等。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情况加剧及检测能力的增强,其发病率将呈持续上升态势,发病年龄亦呈年轻化趋势。
近期政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强化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此举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都具有显著效果。但就血液肿瘤而言,疾病认知不足导致其预防和早期诊断面临很大阻碍,相关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约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对血液肿瘤一无所知或仅知晓名字。这其中,多发性骨髓瘤又因起病较缓,临床表现与骨科、肾病科等其他科室疾病很难区分,而进一步加大了早期诊断的难度。因此,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典型症状进行普及性宣传,对实现早诊早治及改善预后尤其重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主任医师路瑾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主任医师路瑾教授介绍,“约6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初期或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骨痛和骨折的现象,另外有约50%的患者伴有肾脏损伤,如肾功能不全甚至需要进行血液透析,不仅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而且给患者造成更多痛苦。实现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不仅可以对相关并发症进行有效控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疾病缓解率,有效延长生存期。”路瑾在活动中呼吁中老年人应关注身体状况,在出现原因不明骨痛、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长期反复不易控制的感染等症状时,应尽早到血液科就诊,通过血尿检查、骨髓穿刺及活检等相关检测判断是否患病。
专家呼吁重视“疗效评估”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除了早诊断、早治疗,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指出,缓解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另一重要因素。疾病的缓解深度越深,患者的生存期越长,及时进行疗效评估可以充分提示患者治疗有效程度及缓解深度,因此,在实现早期、及时、足量、足程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每2-3个疗程配合医生进行一次疗效评估。医生将依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病灶残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终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优化生存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回顾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路瑾表示,从2005年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进入我国以来,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水平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和长足进展。而随着抗癌药进入医保政策的实施,2017年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大幅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与心理负担,也让更多患者可以接受足量、足程治疗。在国家创新药发展的利好政策下,越来越多国际前沿的治疗药物不断进入中国,提供更多创新治疗选择,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