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新京报讯 昨日上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于敏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批准,授予“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等45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等67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天河一号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等26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7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等7名外国专家和美国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盘点
1 奖项总数略增结构优化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
三大奖项总数比2013年增加5项,但比2012年减少了12项,比2011年减少了56项。
和2013年相比,2014年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类的奖项有所减少,技术进步奖项比2013年多了14项,但比2012年减少了10项,比2011年减少了81项。
国家科技部奖励办方面表示,优化奖励结构、减少奖励数量,是为了突出鼓励自主创新成果和重大的发明创造。
2 环保领域成果迅速增长
信息、能源和化工领域是我国重点应用科研领域。在颁奖大会上,这些领域的表现依然强劲。“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和“透明计算”的研究,分别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有些基础研究因取得国际前沿成果而获奖,如曾被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的中科院动物所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方面的研究为之带来了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
另一方面,和民生息息相关的一些研究也开始崛起。如科技部奖励办方面表示,环保领域的成果迅速增长,今年环保领域的推荐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8个推荐项目中评审通过了4项,反映出科技界对环境质量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3 “云计算”拔头筹终结空缺
2000年以来,关注原创和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9年处于空缺状态,昨日颁奖大会上,“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这一成果终结了这一“空缺”。
该研究由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张尧学团队所做。新京报记者查看历年来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奖项目,发现其分布物理、化学、地理、考古、气候等领域,也曾有授予数学和计算领域研究,但真正授予网络计算和计算机科学的,昨日却是第一次。
项目由中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兼任教授张尧学团队所做。“我感觉很幸运,我觉得比我做得好的人多的是。”昨晚,张尧学对新京报记者说。
科技部表示,张尧学团队“透明计算”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操作系统的限制,对于解决操作系统长期受制于人的问题、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简单理解,其所做的研究,就是将计算机操作系统放在云里,用户连上云端后,可以直接选择操作系统的各类服务。
有媒体称,这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先于云计算、包含云计算”的网络计算模式—“透明计算”,也是首个中国人推动的计算机技术。 新京报记者 金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