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好,首先与岸上治理有关。
上世纪90年代,西湖周边农村养殖场很多,许多河段的水质一度为劣Ⅴ类。为治理岸上面源污染,当地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全方位管控。污水从农户家排出后,收集到终端设施,经过技术处理,再集中到人工湿地,进行沉淀和植被吸附处理。
“处理后的水基本上可以排到河道,剩余的淤泥及废弃物,我们也充分利用。”杭州市西湖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湖区首个专门针对淤泥的处理中心已建成,处理后的固态物质可用作绿化肥料。
在紧邻西湖灵山景区的湖埠村,村民符莉芳开了一家民宿。谈到这些年的变化,符莉芳感慨地说:“这么好的山水如果被污水拉低了印象分,那才冤!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目前,西湖区的31个村(社)有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平均处理规模为40.23吨/天,1.2万余户农户受益。
岸上治理的同时,西湖周边区域还采取生物治水措施。
西湖三面环山,周围溪流泥沙不断注入,势必影响湖水的清洁。相关部门尝试着在水底种草。浅一些的地方,人可以站到湖里,将草一棵棵种下去。但深水处怎么办?通过反复摸索,工作人员找到了诀窍——先抟土成块,把种子包在土里,再连土块一起抛向预定位置。
据统计,从2011年至今,西湖已培植“水下草原”31.7万平方米。几十种水草在湖底争相“抢地盘”,这些草年年开花、结籽,籽顺着水流到处安家,长势一年比一年好。水生植物不但固定了淤泥,而且净化了水质。
在西湖周边最大的水域西溪湿地,每年都会投放鱼苗。鱼苗将水中富营养化物质当作饵料,水质便可得到净化。同时,西溪湿地还在主航道以及与河道连通的水域种植芦苇、茭白等典型湿地植物。现在,流出湿地的水,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
此外,西湖区还引进了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天敌——本地鱼类螺蛳青,帮助曾被福寿螺搅浑的河流恢复清澈。
这种系统生态治理方法在西湖治理中被广泛推广。在小紫金港河,河里有生产者:水底是沉水植物苦草,漂浮在水中的是狐尾藻和景观睡莲,它们分工合作,净化不同部位的水体;河里也有消费者:引入青虾和肉食性的黑鱼,鱼吃虾,鱼虾的排泄物又给植物提供肥料,形成一个循环系统;河里还有分解者:微生物担负起分解氨氮、净化水体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