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目前威胁女性的第一大恶性肿瘤,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21万例,并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据测算,到2021年,中国将有250万乳腺癌患者,并且大城市女性的发病率是小城市的2倍。统计资料显示,在新发乳腺癌病例中有3%~10%的女性在确诊时,就有远处转移。即便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也有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
“过去一提及‘乳腺癌晚期’,总是与死亡画等号。而如今,随着一批创新药物在中国获批,晚期乳腺癌或许可以不再被看作是绝症。未来,晚期乳腺癌患者或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得到长期生存,并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主任、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〇〇医院肿瘤科主任陈曦介绍说。
乳腺癌相对比较“善良”,即使晚期也不要轻言放弃
专家介绍,目前在临床上,有些患者对于疾病的诊治仍抱有错误观念:有些患者或家属一听说是晚期,直接放弃治疗;有些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就一味寻找民间偏方;还有患者抱着“能不能先等等”的心态,延误了宝贵的最佳治疗时机。
“其实晚期乳腺癌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确诊后要早治疗,规范治疗。”陈曦说,“通过系统性、全方位的综合性选择、指导和管理,即便是晚期乳腺癌患者,同样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所以不要轻易放弃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乳腺癌比较‘善良’,生长相对较慢,患者切忌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某些毒副反应或者其他原因,就随意更改方案。”陈曦强调说,如今乳腺癌治疗更加强调要减少对女性躯体的伤害,在早期“手术+放疗”的经典治疗基础上,基因检测后的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新辅助化疗等抗肿瘤治疗,为乳腺癌患者制定出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模式。类似“鸡尾酒”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疗,是患者的最佳选择。
对于乳腺癌的家族性遗传性,专家提醒,由于遗传学原因导致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在同等刺激条件下,使得部分人群患某些肿瘤的概率增加几十倍到几百倍。例如,拥有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突变的家族倾向高发乳腺癌和卵巢癌。因此,40岁后最好做一下遗传风险评估,进行精准防癌筛查,明确是否携带癌症易感基因。目前,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指导诊疗已在临床上实现。
生活“规矩”能够改良“患癌概率”
乳腺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除了遗传性相关基因外,应警惕生殖因素影响,例如月经初潮年龄早(小于12岁)、绝经年龄晚(大于55岁)、月经周期短、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大于35岁,这些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不当药物摄入、营养过剩、肥胖、脂肪饮食、低纤维、酗酒也可增加发病机会。
乳腺癌是个典型的“富贵病”。陈曦建议,防乳腺癌要学农村老阿婆,粗茶淡饭、戒烟限酒、适时筛查、经常劳动,患乳腺癌的概率就小得多。简单说,就是少吃油炸、膨化食品、冰激凌等高油、高脂食品,不要随意服用含雌激素的药品和保健品,多食蔬菜、水果、鲜鱼;精神上学会自我疏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和一定运动量,用生活“规矩”来改良“患癌概率”。
乳腺癌惹不起,但躲得起。比如女性注意保持体形,不要发胖,远离高糖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饮料。另外,孕激素对女人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因此传统的婚姻家庭生活如怀孕、分娩、哺乳等,可大大降低患乳腺癌风险。
抗癌要讲“底线”不要迷信秘方,别一味推崇出国治疗
目前医学界观点认为,晚期乳腺癌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按照慢病来进行规范管理。患者应根据实际检查情况,结合自身个体化实际来决定,在正规医院进行科学规范的有效治疗。
天上不会掉馅饼,抗癌更要讲“底线”。陈曦提醒说,切勿轻信某些补品的虚假治疗广告,不要盲目地把生命押在所谓的“神药”“神医”或“祖传秘方”上。临床上,维持治疗应贯穿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全部治疗周期乃至整个生存期,只要患者经济允许并能耐受,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应作为维持治疗最重要的选择予以考虑。
针对有些患者对出国治癌的推崇,陈曦特别提醒,在新药研发方面我国的确是与美国有差距,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常见癌症的治疗水平并不逊色于美国。因为国内许多大医院的专家,临床经验丰富,经手病例更多,有些癌种的诊疗水平其实是高于发达国家的。自相关进口抗癌药零关税后,国内诊疗的优势更加明显。此外,目前新药临床研究国内外几乎同步,在正规医院尝试新药临床试验,可以足不出户就得到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