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朱镕基在进入国务院前的经历,大陆至今罕有专着提及。本次推出的新书,正是系统地记录了他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担任上海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的言论、照片等,亦是对这段历史的珍贵呈现。
按照计划,8月12日上午9时30分,由人民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新书《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仪式。已经退休整10年的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将因其第三本新书的推出,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尽管朱镕基本人一如既往的低调,按计划将不会参加首发式,但是届时会有不少专家作为嘉宾受邀亮相首发式现场,其中或有朱镕基的老部下、老同事。
与此同时,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新书销售现场,也将同期举行相应的首发仪式。此前,人民出版社已经在2009年和2011年出版了《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两本(套)着作,记录了朱镕基任职国务院副总理、总理的12年间,接受的采访、演讲和发表的讲话等。
不过,有关朱镕基在进入国务院前的经历,大陆至今罕有专着提及。本次推出的新书,正是系统地记录了他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担任上海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的言论、照片等,亦是对这段历史的珍贵呈现。
正如与上一本书在书名上的近似,新书与《朱镕基讲话实录》有承接关系。人民出版社人士介绍,早在2003年年底朱镕基卸任总理后,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便已开始,至于新书的正式运作,则始于《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并热卖之后。两本(套)书在时间上的衔接,涵盖了朱镕基政治生涯的几乎全部重要时期。
也正因如此,《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出版是否成为朱镕基“讲话实录”系列的最后篇章,引人关注。
300万字中挑出30多万字
与上一套书发行前,朱镕基亲自携样书至母校清华大学高调推介不同,在此次首发式之前,该书始终未泄露出半点消息。绝大部分海内外媒体均只能在8月12日新书发布会现场或稍早获知细节,保密工作可谓做足。
如前所述,该书其实早在2011年《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后就已开始运作。权威知情人士透露,该书先是由朱镕基身边工作人员、有关方面的专家以及人民出版社抽调的两名编辑共同组成文稿编辑组,对其当年在上海履职时,于各个场合发表的讲话、谈话的音像资料、文字记录进行搜集、整理与编辑。
早在上海时期,朱镕基就以即席讲话闻名。据多位当年跟随其工作的人士回忆,朱镕基经常在讲话前将准备好的讲稿发到与会人员手中,然后现场即席演讲,主要内容虽与讲稿无出入,但是增加了很多个人风格,或幽默或严肃,喜怒形于色,令人印象深刻。
各种即席讲话散见于各种场合,许多并无文字记载,仅有录音或录像。加之朱镕基的出书原则是由秘书班子代笔起草的讲话书面稿、已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等一概不收。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将大量视频、录音等原始资料整理成书面文字,而最终形成的原始文稿近300万字。
经过长达近两年的整理、核实、删减等大量工作,近300万字的原始文稿最终被挑选出30多万字的内容入书。
挑选工作令编辑组成员的水准倍受考验。一方面,由于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正是上海经济发展提速期、政局多变期,而朱镕基在经济、金融、民生、廉政反腐等方面均亮点颇多;另一方面,作为一方父母官,朱镕基这一时期的讲话中,很多内容涉及非常具体的工作,如百姓吃穿住行等。故如何舍取需反复权衡。此外,由于发生年代较为久远,很多内容,还需要征求当事人的意见。
而据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介绍:文稿挑选本着朱总理提出的“做减法、不做加法”的原则进行。全部出自朱镕基当年讲话,未添加任何新东西。
除了篇幅上的精挑细选,入选的讲话中,如果涉及同一问题在多个场合都讲到过,为了精炼,也会进行相应的删减。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挑选阶段,朱镕基本人也曾给出意见。而最终挑选出的内容亦获得其认可。
本书编辑组经过近两年的编辑、整理、核实,于今年5月下旬,最终定稿30多万字,编辑组根据朱总理的指示,将书稿送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各部门、各地区负责同志征求意见。7月初,编辑组对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采纳建议,报朱总理同意后,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同时送至出版社,开始该书的正式编辑加工阶段。这一阶段,该书的基本内容已经不再作变动,出版社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对文稿中的人物、数据、名称、史实作进一步核实,并对文稿中的文字、语言差错进行校对修改。
该书的责编之一、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化编辑部主任杨美艳表示,如果形容该书的出版是举全社之力一点也不为过。杨美艳介绍,为出版该书,社里特别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内又划分为编辑、出版、发行、宣传四个小组,抽调各部门精英人手参与运作。前后共有近20位责编和相关领域专家,用20多天时间,对文稿进行了三轮审读校改。
杨美艳表示:虽然此前文稿编辑组已经对其中内容进行过核实,很多更来自朱镕基本人的回忆,但是本着不出错误的原则,对其中一些数据、人物和名称再度核实,核对结果发现,文稿几乎没有什么错误,令大家不由得对朱镕基的记忆力表示惊叹。
而在编校过程中,出版社本着保持朱镕基原有风格、保证口语原汁原味的原则,主要从出版规范入手校正。例如“做”与“作”的使用、“它”与“他”的使用等,均由专人经过反复推敲后,作出了统一的规范。历时2个月,这项工作终于全部完成。
由于书中绝大部分讲话为首度披露,内容带有解密性质,故按照大陆领导人着作出版流程,该书经历了严格的送审程序。
不过据相关人士介绍:由于各方面对书稿的编辑考虑周全和严谨,送审过程十分顺利,仅反馈回一些细节上的修改意见。
直到首发式前半个月,审查程序才全部走完。7月30日,人民出版社正式接到同意出版的批文,终于可以争分夺秒,在北京、上海两地数家印刷厂开足马力,确保8月12日的新书在全国同步上市。
绝大多数内容为首次公开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主要收录了朱镕基于1987年至1991年被调任上海,担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期间的讲话。尽管至今已逾20年,但新书所记载的这段经济、政治的历史意义重大,亮点颇多。
“朱镕基总理当年面临的经济形势,与今天面临的问题颇有相似之处。朱总理当年有关经济问题的讲话,值得好好研究,对当下也颇有启发意义。”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在接受《凤凰周刊》独家访问时评价称。
“朱镕基的能力是得到邓小平同志特别认可的。”黄书元认为,朱镕基后来能够迅速进入中央工作,主持全国大局,与其在上海期间的出色政绩有很大关系。
因此,以最真实的面目回顾朱镕基当年在上海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历程,成为此次新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尽管如此,黄书元并不认可《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在当下出版是有特殊的考虑或是背景的说法--每次朱镕基在人民出版社出书,都会有媒体向其询问,出书的背景是什么,为何是在此时出书。
“领导者们想把自己在职时期重要的、有价值的讲话保留下来,并传播出去。但是一般不会想通过讲话影响当前局势。比如朱镕基总理的这本书,所有内容都是20多年前的,当时哪里知道今天形势发展如何?”
从朱镕基退休后的出书历程来看,资料整理工作从其2003年退休即已开始,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编辑工作从上一本书出版后旋即开始。前后过程衔接紧密,当时早已提前运筹而非临时安排。
新书的编排颇为平实,仅在开篇附一编辑说明,介绍该书大体情况并向该书出版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人士致谢,没有序言、后记。正文也未进行细致分类,而是忠实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篇目,共收录了106篇讲话、对话、信件、批复和题词等,还有83张照片以及9件信件、批示和题词的影印资料。内容涵盖了朱镕基任期内开发浦东、改革国企、改善民生等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上述讲话等文献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发表,不少内容甚至是首次形成文字记载。
人民出版社人士介绍,由于朱镕基的讲话通常涉及多个问题,很少仅就一个话题展开论述,因此难以归类。这也成为以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的“讲话实录”形式呈现的重要原因。
新书首印或达百万册
如以往出书一样,此次新书问世,朱镕基仍然不着一字。对于当年各种场合的讲话的重新编辑处理,也是坚持只删减,不增加。
尽管如此,朱镕基“超级畅销书作家”的地位依然牢固。
2009年,朱镕基退休后首本着作《朱镕基答记者问》出版时,首印50万册,但最终销量竟然超过130万册。期间出版方人民出版社不得不一再加印,反响之热烈,令出版方颇有些措手不及。
待到2011年第二套新书《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热潮丝毫未有消退。由于《朱镕基讲话实录》一套共4册,高达196元的定价比单册的《朱镕基答记者问》59元的定价高出3倍多,因此,人民出版社方面对销量的估计一开始过于保守。首印的印数与上次一样,仍是50万-60万套左右。
等到新书上市,其热销程度竟然丝毫未受价格拖累,畅销程度甚至超过前者,再次令出版方大感惊喜。又是一再加印后,销量至今已超过120万套。
“目前大陆出版界,销量达到10万册就算畅销书。”一位出版界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年销量超过百万册,至少可以在单类别年度畅销书排行榜中名列前五。
此次《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推出,出版方依旧高度重视。据接近人民出版社的人士介绍,新书首印很可能直接高达百万册,以免再次供不应求,反复加印。
版税将全部捐作公益项目
朱镕基历来关心自己书籍的价格。据媒体报道,前两本书推出前,他都曾对定价提出意见,要求出版社在不赔钱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价格,“让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故前两套书的售价均低于花费同等成本出版的书籍的价格。
此番出版新书,朱镕基仍延续坚持以往意见,故最终定价为66元(精装本95元)。据介绍,与第一本《朱镕基答记者问》相比,新书图片全部彩色印刷(部分为黑白照片),纸张质量上乘,页码也大幅增加(新书接近600页,《朱镕基答记者问》为457页),但是只贵出7元钱,如此定价已将利润压至最低。
发行量方面,由于前两本书的销量均很快突破百万,出版界专业人士据此分析,此次新书发行量突破百万套应该难度不大。
如此惊人的发行量,巨额版税自不待言。《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将是朱镕基退休后的第六本书(前五本分别是《朱镕基答记者问》一本、《朱镕基讲话实录》一套四本)。只要此次销量突破百万套,六本书的总销售量即可轻松突破700万册。
据出版界业内人士介绍,出书作者的版税通常按照“图书单价×印数或销量×版税率”的公式计算,目前,大陆出书的一般版税率约在6%至10%之间,畅销书作家则普遍高于这个税率,有的高达20%。加印或再版的图书,版税率还可高于首次印刷。
不过知情人士介绍:朱镕基本人始终坚持按照规定的版税率计算版税,从未提出特殊要求。故他出书的版税率应该在目前出版界普遍规定的6%至10%之间。但即使按照10%的版税来计算,朱镕基退休后的版税收入或将接近几千万元。
面对如此“巨款”,朱镕基在第一本书出版后就已表示,不管稿费多少,自己不拿一分钱,全部捐出去。
知情人士介绍,早在第一本书出版时,朱镕基就已决定将不断增长的版税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并且已经在着手进行。目前,在朱镕基的亲自主持下,已经成立“实事助学基金会”。版税收入也陆续捐给该基金会,将用于助学扶贫类公益项目。
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的新书《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出版前夕,《凤凰周刊》成功邀请到该书编辑组成员鲁静女士,接受独家专访。
作为朱镕基退休后三部作品编纂工作的全程参与者,在近100分钟的谈话中,鲁静女士详细解读了新书内容、亮点,揭秘该书编辑过程及出版前后的艰辛,并动情回忆了她本人参与编纂三部作品的6年间,与朱镕基本人及其身边工作人员接触、共事的点滴。
鲁静,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二部(重大项目部)主任,副编审,历史学博士,朱镕基作品编辑组成员,全程参与《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三书的编辑出版。
1
三部作品一脉相承
记者:能说说6年来,朱镕基总理三部作品的出版历程吗?
鲁静:我是2007年11月借调到编辑组工作的。编辑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图书正式编辑出版前的文稿整理、挑选、核实等编辑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一系列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组担当了作者--朱镕基总理--助手的重要角色。编辑组由首长秘书、有关方面专家和我们人民出版社两名编辑组成。
朱总理系列着作的出版,是一项持续、连贯、一脉相承的工程。自2003年他正式从国务院总理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身边的秘书和工作人员就已经开始着手收集他全部工作历程中的讲话、文章等资料;同时,将朱总理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影音资料转录为文字。然后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朱总理身边工作人员前期的辛苦工作,为日后系列着作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些材料,编辑组工作才得以从容、有序、顺利的开展。
之所以第一本书选择出版《朱镕基答记者问》,是经过考虑的。编辑组成立起初,对于先出哪一本后出哪一本,并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规划。面对浩如烟海、堆积成山的材料,面对一位经历如此丰富、贡献如此巨大的共和国总理,如何选好切入点,是摆在编辑组面前的第一道难题。1998年3月朱镕基正式当选为国务院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与记者之间的精彩答问,其语言之犀利、情感之真挚,给中国给世界各国听众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后,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发言更是精彩不断。编辑组反复研究讨论,最后征得朱镕基总理本人同意后,将《答记者问》作为朱镕基系列着作的第一本奉献给广大读者。
一套共四册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是编辑组工程最浩大的一次选文。朱镕基同志在国务院担任副总理、总理前后共12年,汇总的资料达1500万字。经过反复权衡取舍,最终选出123万字成书。
2011年9月,《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后,反响非常热烈。当时,就有很多朱镕基总理的老朋友、老同事以及读者提出,希望再出一本收录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时讲话的书。于是,从当年年底开始,《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这本新书就正式开始运作。
实际上,这三本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上体现了朱镕基总理政治生涯的传承,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到朱镕基总理治国理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更能够体会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进程。
2
内容编排体现朱镕基思想变化历程
记者:能否为读者介绍新书内容的一些亮点?
鲁静:这本书亮点很多。阅读时你会发现,朱镕基同志在总理任内引起轰动的讲话,其中很多思想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影子,与他当年在上海所讲的都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可以清晰地把握朱总理治国理念、从政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
譬如,有关浦东开发的讲话。对上海乃至全国都影响深远的浦东开发,是朱镕基任职上海期间正式启动的。从书中收录的几篇相关讲话中可以看到,朱镕基如何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以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等指导下,承上启下打开浦东开发局面的。
再如,与民生有关的讲话。朱镕基到上海任职以后,首先把着眼点放在关注民生上。他主要抓了三件事,一个是“菜篮子”工程;一个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个是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以狠抓“菜篮子”工程为例,朱镕基在谈到把解决市民的副食品供应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时,事先向李瑞环同志请教了两次,又请熟悉情况的老同志出面主持制定改革方案,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从抓好副食品生产基地所需设备的生产、改进副食品的供应体制、抓好副食品的加工和储藏几个方面一步步规划,布置实施,处处体现出改革和求实的精神。朱镕基对民生关注的程度,令人感动不已: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市委的绝大多数干部家中还都没有独立洗澡的条件;你很难想象,作为一市之长,他可以细致到亲自考虑解决市民的用气、用煤问题,经常为此急得睡不着觉。
朱镕基刚到上海就职的时候,正是上海发展最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是财政滑坡,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欠债太多。而那个时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阶段,朱镕基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带领1200多万上海党政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齐心协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这自然也是本书的亮点。
对上海人来说,朱镕基是个外乡人。所以从讲话中可以发现,他从来不用领导居高临下的口气和上海市民沟通,而是用非常谦虚、低调的方式,让人感觉他时时刻刻把自己当做一个上海人,完全融进了上海。例如,他经常说“我们上海人如何如何”这样的话。
本书的重头戏还包括朱镕基有关金融、股票、证券方面的讲话,反映了他在推动金融业开放与发展方面的举措。1990年12月19日,中国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这也是在他任内成立的。
再有就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可以说,上海的很多城市建设是在朱镕基任职期间推进和完成的。他对城市垃圾处理、交通与街道秩序,以及出租车、宾馆、商店等服务都亲自过问,并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提倡通过开展优质服务,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上海国际化城市的形象。
读完此书,不难发现,朱镕基从来不是站在某一个点上考虑问题,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每一项工作。这一点对于每一位国家公职人员开展工作,甚至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百姓为人做事,都是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记者:对读者阅读有哪些建议?
鲁静:本书没有前言和后记,除了在开篇附上一篇编辑说明,对本书内容进行概述,正文全部收入的都是朱镕基同志的讲话和图片。
遵循作者本人的意见,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读者可以看到朱镕基同志在上海的真实工作历程以及其思想发展过程,同时真实地反映了这段时期上海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历程。可以感受到,朱镕基对很多事情的思考,也是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的。同时,这本书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如果想仔细了解朱镕基在某一方面的改革历程的话,可以把相关篇目单提出来,按照时间顺序阅读。比如与住房改革有关的讲话,从第一篇读到最后一篇,就会发现是有一个思想变化脉络的。
还有浦东开发开放,如果有读者想研究浦东开发的这一专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读完相关篇目,从而了解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推出浦东开发开放整体思路的过程。
当然,阅读这本新书最好和《朱镕基讲话实录》联系起来,会有助于了解他治国思想上的这种传承和发展过程。
记者: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经历了1989年政治风波。这方面选文是如何考虑的?
鲁静:由于是按时间顺序选文,1989年肯定也在其中,是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期间若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段时间的文稿选择并无特别的考虑,只是遵循全书文稿选择的统一原则,选择了反映朱镕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尤其是在江泽民同志的亲自领导和关心下,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同志一起,共同发扬民主,广泛依靠群众,维护上海稳定的历史事实。
3
可成地方官员的必读书
记者:新书的内容,对于当下有哪些借鉴意义?
鲁静: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地方官员的必读书。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读者可以详细体会到为官一方应该如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本书表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事情,但是朱镕基同志的基本工作方法、工作思路,放在当下仍然而且永远有着普遍意义,绝不存在落伍和过时的问题。比如本书反映的重点之一,民生问题,时时、永远都应该是地方官员必须关注的。朱镕基在上海的工作经历就是一个实践的范本。
看过书中收录的照片,可以发现,朱镕基一到上海就深入到老百姓中去,访贫问苦,考察菜市场、食品店、施工工地等等。他自己的衣着十分朴素,到了工地和工人们一样随意地披上件大衣,到一线参加劳动时就穿双普通的球鞋。
新书与前两部书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例如书中朱镕基同志110分钟就职演说(1988年4月25日,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所体现的精神和思想,确实值得今天的从政者好好借鉴和思考。本书还展示了作为一位地方领导,如何做好与中央和百姓间上下级的沟通。从不少讲话中可以看出,朱镕基是如何经常走出上海,给上海跑项目、找能源、找原材料、争取政策的。书中按时间顺序收录了3篇朱镕基分别向杨尚昆、乔石、姚依林汇报工作的谈话,非常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地方领导与中央部门沟通的真实情景。
在上海,朱镕基继承前任江泽民的主张,一直强烈反对吃喝风、受礼风。本书收录了多篇有关廉政建设的讲话,此点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反映了党的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持续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为当前在党内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
书中许多讲话都体现了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朱镕基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双方密切的配合。
4
朱镕基记忆力至今依然好的惊人
记者:朱镕基总理亲自参与新书的编辑工作吗?
鲁静:是的。我们虽然叫做《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编辑组,但是朱镕基总理才是真正的第一作者。从选稿、核实、排序到封面设计等,朱镕基总理都亲自参与,给出指示。他的意见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虽然朱镕基总理已经是85岁高龄了,但是严谨和细致的作风丝毫没有减退,不仅逐篇审读入选的稿子,而且经常对文稿的细微调整进行批示,有时还要召集编辑组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书中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将近20年了,但是很多细节他仍然能记起。照片上的很多人都是他亲自辨认出来的。
我们做出的样书,朱镕基总理已经多次通读,他很满意。
记者:读者都很关心朱镕基总理的近况。
鲁静:朱镕基总理不染发,所以现在看上去他的头发是灰白色的,尽管他已是85岁了,但是腰板依然很直,很有精神。
他对编辑组的同志都很和蔼。谈吐幽默,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我还记得六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我们黄社长介绍我的学历是博士时,朱镕基总理握着我的手风趣地说:“哦,这么年轻的女博士啊!”一下子缓解了我初来乍到时的紧张。
除了工作,他在生活上对编辑组的成员也很关心。我比较瘦,每次看到我他都会说让我多吃点。因为很熟悉,他就直接喊大家的名字,见面时常常对大家嘘寒问暖,叮嘱老同志保重身体、注意休息。
虽然坚持退下来就不再发表意见,但是朱镕基仍然很关心时事,对时下发生的新鲜事都有所了解,还会说网络流行词语,比如“hold住”和“给力”,看得出他也是不断学习的。
记者:与朱镕基及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同工作6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鲁静:通过与朱总理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的接触,通过对朱总理思想的系统研究和学习,他老人家心怀天下、刚直不阿、廉洁自律、任何场合都只讲真话实话这些优秀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也影响着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如此近距离地领略到大国总理的优秀品质,对我而言可以说是幸莫大焉。有了这样的境界和品质,我想我完全能够做一个合格的普通人了。个人品格和素养的提高,可以说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收获。
其次,是工作能力的提高。朱总理一抓到底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很大。在编辑组工作,交给的任务说完成就得必须保证质量按时完成,绝不能有一丝拖沓散漫。这种工作作风的养成,也是我们编辑组这么多年,能把这几本书做下来、做到最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是知识结构和水平的提高。我学的专业是世界历史的现代国际关系方向,参加编辑组工作之前,掌握的经济学知识非常有限。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拓宽了知识面,逐渐地能对一些经济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
确实,能亲耳聆听总理教诲,跟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团结协作,对于个人工作能力、视野眼界的提高,“不可以道里计”,我这6年相当于又攻读了一个博士学位。这段最可宝贵的工作经历,值得我终生记忆和珍视。
记者:朱镕基总理在上海之前的经历,现在有出书计划吗?
鲁静:目前还没有,还是请大家耐心等待吧。
记者:好的。感谢您能接受《凤凰周刊》的采访。也请代问朱镕基总理好。谢谢。
鲁静:好的。有机会一定转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