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 这些好习惯不要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浏览次数:199
核心提示:2019年末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没人能独善其身。随着

2019年末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没人能独善其身。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我们也应该反思,是否一些好习惯或陋习应该在疫情结束后坚持或摈弃呢?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来一场彻底的“大扫除”,改变观念,从自我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

  保持手部卫生是避免病菌传播以及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因为80%的病原体都是通过手直接或间接传播的。专家指出,打喷嚏咳嗽后、做饭前、就餐前、便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他人后都应洗手。但要注意的是,洗手用的水一定要是流动的水,这样可以保证细菌无法停留在皮肤表面。

  生病戴口罩

  让“口罩文化”在中国尽早普及。近年来受到雾霾影响,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冬天戴上口罩,但是从预防疾病的角度看,大家尚未形成戴口罩就是“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的良好卫生意识。希望此次疫情结束后,大家也能养成感冒发烧戴口罩的习惯,自觉做好防护,这既是在保护他人,也是在保护自己。

  吃饭用公筷

  婚宴、聚餐、应酬、家宴……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喜爱并推崇的饮食习惯,它能一下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一盘菜无数双筷子夹来夹去,在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细菌病毒大量传播的机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多地发生了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而感染的病例。公共卫生专家指出,就餐时不用公筷、拒绝分餐制已经成为国人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习。

  做好垃圾分类

  自去年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成效显著。市民也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从最初的垃圾应该怎么分类到现在,上海居民区垃圾分类达标率从15%提高至90%。据了解,生活垃圾中有50%是水,而这些水分和垃圾发生化学反应后就会产生渗滤液,渗滤液成分复杂,不仅含有病毒、微生物、细菌,还含有大量氯代有机物、芳香族化合物。做好垃圾分类不仅可以减少病毒传播、净化空气,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不随地吐痰

  近日,北京市发出“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其中一条是“不随地吐痰”。随地吐痰的危害,可能有人不在意。据疾控专家介绍,很多飞沫传染的呼吸系统疾病,通过痰液都可能传播,特别是患者吐痰危害更大。令人遗憾的是,“不随地吐痰”已经倡议了几十年,收效甚微。改掉随地吐痰的恶习,眼下是防疫工作的刚需,等疫情结束,不随地吐痰的习惯应该一直保持下去。

  打喷嚏时捂口鼻

  研究表明,打喷嚏、咳嗽和吐痰等方式所产生的飞沫,会携带病毒,导致病毒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特别是相对密闭、空气流通性差的环境中,这种传播更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打喷嚏时不要用手捂住口鼻,最好用纸巾捂住口鼻,然后将纸巾扔进垃圾桶;如果没带纸巾,可以对着胳膊打,喷出的口水沫虽然附在衣服上,但至少可以阻断感冒病毒的传播。

  拒绝野味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表示,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尽量少养野生动物,更不能吃野生动物,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因此,拒绝野味不仅是保护野生动物,更重要的是保护人类。

 
关键词: www.zgjhmhw.cn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