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划入失信名单的养老机构,将面临取消运营补贴获取资格和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格等处罚,而公开的失信名单,也将成为人们选择养老机构的参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中国人口突破14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行业面临巨大缺口。在近期乃至长期内,只有养老服务机构持续增长,才能稳定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随着养老需求激增,养老服务体系也逐渐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一方面继续原有养老保障服务,另一方面为社会力量提供政策税收支持。社会力量进入,除满足现有养老需求,也为养老行业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服务。
尽管北京公布的失信机构为少数,但在养老机构保量更要提质背景下,养老机构“软环境”不够“硬”现象,同样不可小觑。近日,四川达州某养老机构的“作秀”就“极不认真”,“服务”老人洗脚15秒,摆拍剪头,每人收150元,则由当地财政付费。若非视频引起关注,荒诞的一幕恐怕要以“服务8116名老人”结尾。本应在“政府+社会”模式中大显神通的养老服务机构,却表现得敷衍潦草,不免让人担忧养老服务行业水平。
北京对养老机构的失信惩戒,则体现出监管的合力。比如部分机构存在消防问题,受到消防部门行政处罚;涉医药违规,则被卫健部门黄牌警示;用水违规和违排废气,则分别被水务和环保部门绳之以法。作为首善之都,北京在养老机构管理的一举一动,引人瞩目,民政部门作为该行业监管牵头部门,善用各部门监督成果,果断“拉黑”违规机构,启发各地要避免多头监管。
在调查中,人们对养老机构的评价指向诸多问题。养老地点采光不好,说明养老机构设计审批对环境因素考量得不充分;养老服务中心人员医疗经验不足,则直指医护结合的社会服务衔接;家族式关系可能带来管理疏松,则直指机构与用户之间不对等的关系。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社会养老机构便难以托举老年群体的幸福,更无法成就夕阳经济这个朝阳产业。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儿童与老人系于人生两端,体现社会保障成色。完善社会养老保障,要在政府服务角色转换中,激发市场配置资源活力。对养老机构来说,需要做大养老服务增量,否则未来不仅可能丧失量的优势,也可能败于质的较量。